第二部分:露易斯湖—加拿大篇史梅纳斯——世界罕见的壁画村
辉煌小镇变“鬼镇” 在加拿大西部的温哥华岛上,有一个世界罕见的壁画村叫史梅纳斯(Chemainus)。它是个小镇,现在只有居民3500人左右。据说该镇附近有一个加拿大西部最深的港湾。木材业发达的年代,这里曾辉煌过。当年,这里有世界少有的锯木厂。后来,木材业凋敝了,锯木厂无法维持也倒闭了。镇里靠木材业为生的居民找不到工作,只好离开故土,流落他乡。小镇人去屋空,到处挂出出租房屋的招牌;史梅纳斯简直成了无人愿意光顾的“鬼镇”。
第二部分:露易斯湖—加拿大篇重现辉煌靠壁画(图)
史梅纳斯脱胎换骨,能有今天,多亏一位名叫卡尔·舒尔兹的加拿大人。他在罗马尼亚旅游观光时,在一座古修道院的墙上,首次看到壁画,受到启发。回国后,他建议彩绘壁画以吸引旅游者。开始,没人响应。但他并不甘心,继续奔走筹资。十年后,居民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接受了他的建议,彩绘壁画始于1982年,这一年画了五幅壁画。第二年画了七幅。万万没有想到,从此吉星高照,好运降临。不仅国内游客慕名而来,就连日本旅游者也一批接一批地跨海而来。 在史梅纳斯旅游,目光所及之处,皆有壁画,大到上百平方米,小到几平方厘米。码头、街道、住房、厕所、垃圾筒上,壁画无处不在。进到屋内,不论是画廊、艺术品店,还是快餐店、咖啡馆、歌舞厅、书店,处处见壁画。真是小镇无处不艺术。
第二部分:露易斯湖—加拿大篇昔日小镇的华人
在史梅纳斯镇,亲身经历和目睹它的沧桑的不仅有白人、土著人,也有黄皮肤的华人。有一幅壁画就描绘了华人拉纤的景象:一位衣不蔽体、骨瘦如柴的华人步履艰难地将一个巨大的木排拖向货船。还有一幅壁画,画的是一个名叫冯炎鲁的华人在小镇上开的一间“洪兴”店,经营洗衣、杂货、烟酒等生意。据说此人在加拿大娶妻生子,住了半辈子。但到晚年,却孑然一身。他心怀故土,终于落叶归根了。
壁画协会权最大 要问史梅纳斯居民,镇上最高权力机关在哪里?他们不会想到镇政府或什么委员会,脱口而出的是“壁画协会”。因为小镇的再度辉煌靠壁画,组织、管理绘制壁画的正是壁画协会,所以,它在小镇居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 画一幅壁画,约需1。2万~1。5万加元(当时1加元折合人民币6元左右)。这笔经费由壁画协会出面向居民或社团募集。至于由谁来画,也需经壁画协会批准。 壁画的画法有三种:一是先画小图,再按比例放大画上去;二是直接在墙上画,但这种画法相当麻烦。要从搭好的画架上爬上爬下,反复多次进行观察。当然,如果把绘画和“健身”相结合,这倒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三是先在下面把壁画画好,然后制成幻灯片。在夜间,把幻灯片投影到墙上,绘画的人按投影作画。一幅大些的壁画需要120~160小时,方可完成。观赏现场作画已是小镇一项旅游节目,每年七八月间都举行这类观赏活动。游客们可以看到画家们创作新壁画的过程,获得一种愉悦身心的艺术享受。
第二部分:露易斯湖—加拿大篇白石城(1)…(图)
7月初的一个星期天,华人朋友Kim开车接我们去白石城游玩。早就听说白石城是个旅游度假的好去处,离温哥华只有一小时的车路,但一直无缘前往。路上,我禁不住问起白石城名字的来历。 Kim告诉我们,在白石城海滩上,有一块重约40吨的整块白色巨石,孤零零地蹲伏在那里,与周围的地貌无一点联系。凡来此地的人无不被她的纯洁如玉的巨大身躯所吸引。慢慢地人们便把这个地方叫做白石城。“那块石头是怎么来的?”我丈夫也禁不住插嘴问。Kim笑着说:“民间有许多传说,其中有一个浪漫的故事——一名年轻的王子拖着白石游过宽广无垠的乔治亚海峡,因为他曾与一个美丽的姑娘约定好,白石登陆的地点便是他们共筑爱巢的地方。你俩想想,今天我选的这个旅游点是不是可以让你们重温一下当年的爱情故事?”我们会心地笑了。 10时许,到了白石城,一眼就望到了那块白石。一对爱侣正依偎在她的身边,见我们走过来,立刻请我们帮忙拍照。Kim则不失时机地赶紧为一对年过五旬的我们留下了“倩影”。望着这块巨石,再放眼望望碧波万顷的大海,我倒觉得这块巨石更像远航人们的灯塔、航标、指针,警醒着游子们不要迷航,时刻记住要归来啊,回到母亲的身旁……
第二部分:露易斯湖—加拿大篇白石城(2)…(图)
天蓝极了,我们顺着长达4500米的长堤漫步。它呈一个弧形抱着大海。不管你从那个角度望去,海面的景色都一览无遗。4500米呀,足够让你赏心悦目地漫步几小时。我们的身心全放松了,任目光随意浏览。在岸边的灯柱上,不时落下白色的海鸥,像雕塑一般伫立。我举起相机,拍下了她亭亭玉立的身姿。不远处,在退潮后的海岸边,一个洋人正在一招一式地打太极拳。他那旁若无人的样子,使人想到了中国公园里打太极拳的老人。但这是在加拿大,在异国他乡,这就使我们感到格外亲切、新鲜。我再次举起相机,将这中西文化的切合点留了下来。近11时,沙滩上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穿着泳装,涂着光亮的防晒油,像沙丁鱼一样排列在海滩上,恣意享受着火辣辣的阳光。当皮肤晒的痒痒的,便一头钻进湛蓝的海水里,好不逍遥!Kim告诉我们,白石城一年有2000小时阳光,喜欢日光浴的人们都涌向这里。靠近海滩,好几处更衣室、露天淋浴、厕所等都免费对游人开放。当我们漫步到栈桥边,一群正在钓螃蟹的老人和孩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他们将生鸡腿等钓饵绑在一个绳编的筐内。一端拴牢绳索,然后轻轻将筐顺入海中。过了一些时候,他们将筐提起来。幸运者大叫着,好几只螃蟹正在贪吃筐里的食物,当然也就当了“俘虏”;不走运的则又将空筐置入海中。我们在一块牌子前停了下来,那是捕蟹须知:“捕到的是丹洁内斯蟹(Dungeness Crab);则蟹盖的长度至少要165毫米,才准带走。否则,仍要将蟹放回海里。红石蟹(Red Rock Crab)的限制长度为115毫米。母蟹则属禁捕之列。每人每天只限捕捉六只公蟹。“钓着螃蟹的人都自觉地用木牌下设置的卡尺量着蟹身。我信服这个规定已被广大民众接受,并已成了自觉行动。Kim建议在堤旁的长椅上歇歇。我们发现椅背上都钉着一块小金属牌,上写:“In Memory of the Passing Away of My Father。”原来是女儿为纪念逝去的父亲而捐赠的公用椅。看看周围其他座椅上,有结婚纪念、金婚纪念、祝友人健康等等,不用大操大办,不必随礼摆宴,多么健康有意的纪念方式!更令我惊奇的是每隔不远就有一个晶莹透亮的电话亭,一个张口的绿色“大青蛙”垃圾箱。九里长堤上,找不到一块碎纸屑;见不到一丝痰迹!我背靠大海,坐在Kim对面的椅子上,刚好面对山坡上的白石城。只见房子上垒着房子,鳞次栉比。公共汽车、小汽车就在楼与楼之间的高空中疾驶而过,像杂技里表演的飞车走钢丝,这为旅游城又添了一道风景线。我的目光从山坡的建筑群向下移,距我们最近的山脚下,清晰地摆着一排别墅式的小旅馆、新颖别致的小餐馆、样子独特的咖啡厅、玲珑小巧的商店,像挂在山坡下的一张张五颜六色的装饰画。其中一幢用一块块未经雕琢的白石砌造的碉堡式建筑格外引人注目,Kim告诉我们,那就是白石城的旅游办事处。这些别具一格的建筑;弥漫着小镇特有的精神风貌,让你百看不厌。
第二部分:露易斯湖—加拿大篇白石城(3)…(图)
中午,我们到一家带有拉丁风情的小餐馆用餐。墙上挂着披风、大草帽。餐厅里轻轻荡漾着西班牙乐曲。吃的是西式快餐。花钱不多,但却饱了耳福,又饱了口福;是一次的道的享受。出门后,在“Giraffe”(长颈鹿)纪念品小店买了两枚钥匙链,一枚挂有白石图案,另一枚则挂有一个小木蟹…… 据“长颈鹿”老板介绍,20世纪30年代,白石城还只是一个仅有千人的小渔村。1957年被B。C。省定为正式城镇后,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旅游业。如今,人口翻了20番,成了一个生机盎然的旅游名城。是啊,看看眼前主要商业街上,旅馆、饭店、古董店、纪念品店云集。享受过阳光、沙滩、垂钓、扬帆、海水浴的人们,信步走在这极富情趣的热闹街市上,选择一点心爱的东西送给亲友或自己珍藏,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看来,到此旅游的人都心甘情愿在这里消费,把钱尽可能多地留给白石城;白石城则想方设法满足你的需求,将你多留一天,多留一小时,但决不用雁过拔毛的强盗行径或欺骗手段搞经营,这大概就是他们的生财之道吧!
第二部分:露易斯湖—加拿大篇奥运场馆的诱惑(1)…(图)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极大的激发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爱国热情。 记得那是1993年,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如火如荼的年代,时值我在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工作。不知为什么,当时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申办一定能成功。好像不只我一个人如此痴情,当地的华人华侨也都热情似火。中华会馆妇女部的一位负责人,一个热衷于服装剪裁的中年妇女,专门设计了一套申办成功时穿的丝绸旗袍,一位做服装生意的老板,赶印了一批印有“2000 Olympic China”的T恤衫,还有的投资几十万美元,买部分转播权……然而好梦终未成真。
第二部分:露易斯湖—加拿大篇奥运场馆的诱惑(2)…(图)
在加拿大工作期间,我一直梦想能去蒙特利尔,看看奥林匹克体育馆。任满回国前夕,我终于有机会去加东地区,圆了我这个梦。 当我站在梦寐以求的体育馆面前时,我惊呆了,世上竟有如此宏伟,如此美妙的建筑,它使周围的一切都相形见绌。一个190米高的吊杆,像一只伸展开的巨大手臂,牵着无数条银光闪闪的钢丝,好像要把这个圆形乳白色的庞大身躯——体育馆拉向高空。虽然我无法进入其中,但可以想见,这个伟大的建筑是不需立柱支撑的。体育馆的屋顶可以自动启合,馆内可容纳8万观众。他们既可以在华灯闪烁下观看比赛;也可以在蓝天白云下沐浴身心。这就是曾在1976年举办过奥运会的体育馆。“我们何时也能坐在自己的体育馆里观看此种比赛?”我心里这样想着……
第二部分:露易斯湖—加拿大篇奥运场馆的诱惑(3)…(图)
在多伦多,我登上世界最高(约500米)的电视塔,不为别的,只因为那天,坐落在它身边的多伦多体育馆正开着天窗——屋顶拉开了。我想从高处看看它的秘密,弥补在蒙特利尔的不足。谁曾想到,2001年7月13日,多伦多和北京为争办2008年奥运会,进行着最后一场决战…… 回到温哥华,整理相册时发现不久前拍的一张温哥华科学馆与体育馆的照片。据总领馆的人员说,杨尚昆主席访问温哥华时(当时我还未到总领馆工作),曾亲眼目睹了这座体育馆屋顶启合的全过程。真是无巧不成书,前不久,从加拿大的朋友处获悉,没有争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的加拿大,正在考虑申办2010年的冬季奥运会,地点就是温哥华。最近,喜讯传来,2010年的冬季奥运会将在温哥华举行。 原来,奥运场馆的诱惑是和奥运情结分不开的。
第二部分:露易斯湖—加拿大篇张毅君大使二三事
1992年,张毅君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加拿大特命全权大使。此前的四年,他一直任外交部美洲大洋洲司司长,我有幸在他的领导下工作了多年。他的渊博学识,幽默谈吐,学者风度及举重若轻的工作作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枵 腹 从 公 记得当时美国处异常忙。一次,美国一高级代表团来访,住在钓鱼台国宾馆。参加接待的同志们在会谈完了要写简报,一晚上要赶出数期简报,并要赶在第二天会议前,将印好的简报送到有关领导手中,所以接待人员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凌晨2时左右,张司长忽然慢条斯理地来了一句:“枵腹从公。”大家不明白什么意思,便追问。张司长仍是慢条斯理地答:“回去查《新唐书》或者陆游的《剑南诗稿》就懂了。” 大家饥饿难耐不再吱声。当时的刘华秋副部长道:“给大家说说吧,也算鼓励!”张答:“不讲,越讲越饿。”同志们不懂“枵腹从公”为何物,可还得继续工作啊!凌晨4时左右,简报总算写完了,大家像泄了气的皮球,瘫在椅子上,话也不想说了。“民以食为天,进餐喽!”张司长又来了一句,众人方才想起来尚未吃夜宵。“枵腹从公”如鲠在喉,又来追问张。张道:“进餐了不必枵腹从公了。”大家咂咂嘴,终于有点明白了。刘副部长当即建议,将这个“枵腹从公”写进简报。 第二天,司里的同志聚在阅报室时,分享到了“枵腹从公”这个成语,为确切理解词意,应去查查出处。但一下子又到哪里寻《新唐书》和《剑南诗稿》?我突然想到《辞源》,便急急地翻找,在第838页,终于找到了注解:枵(xiɑo)空虚。《新唐书》90《殷开山传》:“粮尽从枵,巧可图。”此指腹空饥饿之意。枵腹:空腹、饥饿。宋代陆游《剑南诗稿》69《幽居遣怀》:“大患元因有此身,正须枵腹对空囷。”(囷,古代一种圆形的谷仓。作者注)。后,又在常晓帆编的《实用成语词典》第494页,找到了“枵腹从公”的最近出处。《晚清文学丛钞·糊涂世界》卷9:“一路上人烟零落,无处买东西吃……这些兵倒成了枵腹从公了。” 听写简报的人说,“枵腹从公”一词,张大使是随口甩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