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死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亲爱的死鬼-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是啊,”张昭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孙权什么意思,“你当然是老大。你哥死了,你不是老大谁是老大?”    
      孙权对张昭的回答很满意,他喃喃自语道:“老大,哈哈,呵呵,忽忽,嘿嘿,我做了老大了。”这个时候,他隐隐感觉到,他大哥孙策虽然一直对他不错,但还是死了的好,孙策不死,他怎么做得了老大?    
      必须严正声明的是:孙策不是孙权害死的,并且孙策活着的时候孙权从来没盼着他死。    
      话说回来,帝王的家事谁说得清,号称中国最牛的皇帝李世民还杀了自己的哥哥弟弟呢,提醒各位,如果你哥哥弟弟中有做“老大”梦的,你最好提防着点。    
      张昭用一个简单的称呼就讨到了孙权的欢心,孙权不哭了,开始准备享受“老大”的乐趣。“我要做什么呢?”孙权问自己,“第一,我要把卧具换成宁式床(怎么这么像那个叫阿Q的啊);第二,我要可劲地吃上一顿柿饼(真是个苦孩子啊,没吃到什么好的);第三,要对着花坛撒一泡尿,气死老师(小时候被老师打怕了);第四……日子长着呢,先做这几样吧。”    
      “我要认真地做几件事。”孙权严肃地对张昭说。    
      “是啊,”张昭以为摸到了孙权的思路,“首先,袁绍派来的陈震还等着咱们的消息,他们想和咱们结盟,共同对付曹操;其次,前一阵天旱,许多郡县的百姓眼巴巴地盼着我们开仓赈济;第三,周瑜正趱行而来,关于他的接待规格问题——从前他只是带兵的都督,现在成了顾命大臣,接待保卫的规格按说应该提高——当然这个由您定;第四,刘表军队最近调动频繁,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第五……”    
      “啊?”孙权张大了嘴巴,“居然有这么多事要做啊?”    
      “是啊,老大,你怎么了?”张昭看着孙权,不知道再说些什么好。    
      孙权一屁股跌坐下去,嘀咕道:“老大难,老大难,做老大真难。”    
      阿Q 禁不住大声嚷道:“造反了!造反了!”未庄人都用惊惧的眼光看着他,就连十分威风的赵太爷也对他恭敬起来,叫他“老Q”。他的心像6月里喝了雪水一样舒服,飘飘然地在未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心里说不出的新鲜而高兴,并且做起了“革命梦”:杀仇人,先杀小D 和赵太爷,还有赵秀才和假洋鬼子……最后杀王胡;拿东西、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要什么就是什么;选女人,赵司晨的妹子太丑,邹七嫂的女儿太小,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不是好东西,赵秀才老婆眼泡上有一个疤,吴妈好久不见了,可惜脚太大。阿Q 还没想得十分停当,便已发出了隆隆的鼾声。第二天,他起得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阿Q仍然感到肚饿。(选自鲁迅《阿Q正传》)    
    


第五章江东风致 (4)

     请 跟 我 来    
      周瑜和鲁肃是一等一的好朋友,正是周瑜将鲁肃推荐给了孙权。对于周瑜的推荐,鲁肃也感到很奇怪。他奇怪的是:为什么到了建安五年周瑜才推荐他,而在那之前,周瑜至少已经在孙家人手下做了三年官了。如果按一个月二百石俸禄计算,三年,周瑜已经比鲁肃多赚了七千二百石小米。这可不是个小数目,在当时,大约相当于20个自然村的口粮。    
      周瑜曾经这样叙述他和鲁肃的交情:当年我和鲁肃一起做生意,他出本钱,分账的时候我却拿了大头,鲁肃不怪我贪,因为他知道我穷;我们兄弟一起出去打架,我总是第一个逃跑,他不怪我胆子小,因为他知道我有老母要赡养……    
      但鲁肃自己也有妈要养啊,为什么鲁肃不跑,偏偏逃跑的是周瑜呢?这只有一个答案了,就是周瑜打架不是很厉害。事实上,从小周瑜身子就比较孱弱,别说打架,走路长了都要喘气。他后来做了大都督,擅长的是计谋,并不是厮杀,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打架不厉害的周瑜同时心胸并不宽广,也是众所周知的,这就完全解释得通为什么到了建安五年他才推荐鲁肃出仕了。    
      那年,孙策死于非命,临死托孤,将印绶交给了孙权,同时,张昭和周瑜成了顾命大臣。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周瑜才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总司令员,把军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鲁肃是周瑜的好朋友,外面风传他的文韬武略都在周瑜之上,不把他推荐给自己的主子,他过意不去;但推荐早了,自己的屁股如果还没坐稳,就是跟自己过不去了。    
      大家都是明白人,所以,孙策一死,鲁肃在家里叹息道:“我终于可以当官了。”不到三天,周瑜就喜气洋洋地来到鲁肃家里,对他说:“老鲁啊,兄弟给你带来好消息了,你猜猜是什么?”    
      鲁肃指着周瑜,笑呵呵地说:“我又不是傻子,怎么会不知道,呵呵,我都快等不及了。周郎啊周郎,要不是孙策死掉,是不是我得等到胡子白了?”    
      周瑜不好意思地摸摸后脑勺,讪讪地说:“倒也不至于哈,总之,这个这个,机会总会有的,现在,请跟我来吧。”    
      后人有云:好心有好报,不是不报,时候没到。假使鲁肃不认识周瑜,说不定早就被孙策招至麾下了,但别人知道他们是好朋友,谁好意思越过周瑜直接推荐鲁肃呢?    
      我踩着不变的步伐    
      是为了配合你的到来    
      在慌张迟疑的时候    
      请跟我来    
      我带着梦幻的期待    
      是无法按捺的情怀    
      在你不注意的时候    
      请跟我来    
      别说什么    
      那是你无法预知的世界    
      别说 你不用说    
      你的眼睛已经告诉了我    
      当春雨飘呀飘的飘在    
      你滴也滴不完的发梢    
      戴着你的水晶珠链    
      请跟我来    
      (《请跟我来》歌词,作词作曲:梁弘志)    
      七 心 海 棠    
      一位叫“身是客”的网友用七心海棠来比喻鲁肃,他(她)说:话说自吴大胜魏,孙权春风得意骨头轻,玩兴大发,想作弄一下鲁肃,有日见肃至,“权乃下马立侍之”。众将皆大为惊异,孙权笑嘻嘻附耳问肃:“孤下马相迎,足显公否?”肃答“不算”,权不解:“这还不算?莫非要帮你倒洗脚水才令你感到荣耀?”肃曰:“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使肃名书竹帛,始为显矣。”权抚掌大笑。一个老实巴交的人突然卖起乖讨起巧来,读到此节,吾当时感受,真毛骨悚然,不寒而栗,脑中突然涌现“七心海棠”。(注:金庸小说中,七心海棠无色无味,其毒无比,防不胜防,杀人于无形。)    
      其实,这不过是鲁肃的一个高级马屁而已。在汉末及三国年代,这种马屁数不胜数,话说回来,这种马屁拍起来需要非常高的技巧,一般适合在乱世来拍。比如刘备,一次醉酒和庞统吵架,事后,刘备问庞统:你说咱俩谁错了?庞统说:都有错。刘备只好哈哈一笑,遮掩过去。换成朱元璋或者赵匡胤,就不会有这么客气了。    
      假使孙权某日破蜀灭魏,一统天下,威加海内,成了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的王的时候,再拍类似的马屁就不灵光了,甚至被杀头的可能性都存在。因为在乱世,有帝王欲的人都很爱才,至少都要做出爱才的姿态,所以能容忍部下稍微过分一点的玩笑。    
      鲁肃是在建安五年归(这个“归”字又指女孩出嫁,读者诸君不可不察啊)了孙权,犹如漂亮女生找到了情郎,两个人柔情蜜意,卿卿我我,甚至连床夜话,颇有一段甜蜜时光,但一到鲁肃讨不回荆州,孙权马上翻脸,搞得鲁肃两股战战。所谓伴君如伴虎,枭雄之威,有甚于孙权者。    
      其实,那天周瑜带鲁肃见孙权的时候,就注定了鲁肃的命运,作为三分天下最弱势的一方,孙权想讨个主意,但鲁肃又有什么办法呢?只能说:曹操看来是破不了的,汉室复兴也是没指望的,您老只能老老实实地守住江东,别多想了。    
      果然,孙权一辈子也就老实了,一点想法都没有。如果诸葛亮“归”了孙权,他会不会也像给刘备出主意那样,劝孙权早晚一展风采,打到江北去呢?    
      真正的七心海棠意思是这样的:鲁肃看起来敦厚老实,但实际上一无所能,这才是最毒最毒的啊。    
          
      程灵素微笑道:“你若求我,我便去。只是你也须答应我一件事。”胡斐大喜,忙道:“答应得,答应得,什么事啊?”……锺兆文哪知自己沉睡半夜,已起了不少变故,一时之间胡斐也来不及向他细说,……。锺兆文还待要问,程灵素已从房中出来,背上负了一个小包,手中捧着一小盆花。……胡斐道:“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七心海棠了?”(选自金庸《飞狐外传》)    
    


第五章狂放诸葛(1) 

    好老师    
      建安初年,诸葛亮在隆中隐居。从很小的时候,他就在隆中了。诸葛亮最喜欢的有三件事,按顺序讲是这样的:一、聊天;二、不读书;三、睡觉。    
      睡觉大部分是不得不为,每个人都要睡,但诸葛亮有点特别,别人一天只睡四个时辰,他却要睡上六个时辰,整天眯着眼,睡不醒的样子,遭到很多人的耻笑。    
      十二岁那年,诸葛亮的同学中有人看到他上课的时候也敢于睡觉,终于忍不住了,向老师告状。这位同学没想到,老师也不是瞎子,难道看不到诸葛亮上课睡觉吗?压根就是不想管而已。那个告状的同学见老师不理会自己的“状子”,以为得到了可以上课睡觉的许可,也效起颦来,趴在桌子上流起了哈喇子。没想到,他刚一睡倒,脑袋上立刻挨了老师一戒尺,登时起了一颗栗子大的包。    
      “难道上课可以睡觉的吗?”老师怒吼。    
      “可是……”    
      “没什么‘可是’,明天让你家长来一下。”老师虎着脸说。    
      那同学不敢再说什么,嘟嘟哝哝地摊开了书,读起了“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说诸葛亮不读书也冤枉了他,不过他的读书方式和别人不大一样。有一些书,老师要求学生全部背诵下来,再慢慢给他们讲述。可诸葛亮从来没背过任何一本书,有的时候,老师提问到他,比如,老师问:“阿亮,你给大家分析一下《孟子》吧。”诸葛亮就懒洋洋地站起来说:“这本书写得不错。”老师也不说什么,就让他坐下了。如果别的同学也这么说,手心当然要被打肿,加厚一倍。    
      最让其他同学看不过眼的,就是诸葛亮喜欢聊天,天南海北,无论对象,想到哪说到哪,根本不管对方受得了受不了,大家给他起个外号,叫“噪音发射器”。    
      经常有同学举手,“报告老师,噪音发射器又向我发射了。”    
      老师却总是笑眯眯地问,“他说什么了呀?”    
      “报告老师,我听不懂。”    
      “听不懂?多听听不就懂了?坐下。”这通常是老师给告状者最后的回答。    
      终于有一天,所有的同学都起来造反,他们一起站到桌子上,对老师高喊:“老师偏心,老师偏心……”    
      老师的脸红了白,白了红,最后终于忍不住了,大怒道:“都给我下来。”    
      “给我们一个下来的理由先,”领头的同学说,“起码告诉我们,为什么那么偏袒诸葛亮?”    
      老师无奈,只好说了真话:“诸葛亮是要做大事的,他将来哪有时间睡觉、胡闹啊,你们就可怜可怜他吧。”    
      《孟子》我也看过了,觉得孟子甚偏执,表面上体面,其实心底有股邪火。比方说,他提到墨子、杨朱,“无君无父,是禽兽也”,如此立论,已然不是一个绅士的作为。至于他的思想,我一点都不赞成。有论家说他思维缜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他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时候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至于说到修辞,我承认他是一把好手,别的方面就没什么。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如果生在春秋,见了面也不和他握手。我就这么读过了孔、孟,用我老师的话来说,就如“春风过驴耳”。我的这些感慨也只是招得老师生气,所以我是晚生。(选自王小波《我看国学》)    
      难 为 隐 士    
      诸葛亮长大以后,身边只有三个朋友,分别是颍川徐庶(字元直)、石韬(字广元)和汝南孟建(字公威)。建安初年,几个人都只有二十几岁,当真是意气风发,风华绝代,粪土当下万户侯。    
      “其实呢,”诸葛亮对他的三个朋友说,“我是不太愿意做官的,我最想做的是隐士。”    
      徐庶微微一笑道:“阿亮你开玩笑吧,凭咱们的本事,自然还是做官的好,不为自己也为老百姓啊。出将入相寻常事,莫笑我辈狂傲人。”    
      一句诗念出,石韬、孟建脸上都现出跃跃欲试的神情。诸葛亮却哈哈一笑,道:“三位如果做官,做到刺史、郡守是不成问题的。”(注:后来三人出仕,徐庶为右中郎将,石韬官至郡守,孟建任凉州刺史,果然被诸葛亮言中,此是后话,暂且不表。)    
      “那你呢?”石韬忍不住问。    
      诸葛亮笑笑,道:“我现在倒想找个办法,能避免出山,可惜未必有什么好主意啊。”    
      孟建不服:“做隐士是为了什么?不是有一句诗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