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我们过去生中与所爱的人分离所流的眼泪,比四大海的海水还要多!”年少的我,并未际遇过人生的狂风暴雨,当时只觉得佛陀太夸张,哪有这么多眼泪可流?
直到经历出家的过程,看到父母亲万般不舍的眼泪与呼唤,出家后生活中面对真实自己的挣扎,以及接触许多居士家庭、工作的无奈……年龄增长,这才体会到,人因内心的执著不舍所流的眼泪,真比四大海的海水还要多,那是没有经历过的人无法想像,更无法实际斗量的。
人生在世确实有许多的莫可奈何。其中“与所爱的人分离”的“爱别离”之苦,足以让人泪流成海。
“别离”只是一刹那,真正烦恼我们的是“爱”,那记忆中的“爱”,跟随我们天涯海角,沉甸甸地搁在心中,无计可除。然而,一旦脑海中的想像变成真实,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尽管心仿佛还停留在过去,无常的因缘却在不知不觉中将人彻底改变。当现实的鸿沟产生时,就已不是“爱不爱”的问题了。
是事实太残酷?还是我们从未看清事实呢?
一个真正勘破“爱别离”的人,心境又是如何?民国初年,高僧弘一大师在圆寂前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一个前半生繁花似锦、灿烂如霞,后半生繁华落尽、回归朴素的人,一个才子、一位苦行僧,离开人世前的感觉竟是“悲欣交集”,这是他一生的注脚吗?
相对于另一位诗僧苏曼殊的“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无端狂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似冰。”炽热如火的心情,我喜欢弘一大师的“悲欣交集”,欣赏这种云淡风清的感觉。
正如同大师给好友夏尊信中所说:“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走过纷扰的人世,热恼消融,只剩一种平等、平静的舍心,告别对“自我”与“我所有”的执爱,如同天上明月,是何等清朗!
这时若有泪,已不再是“爱别离”的泪,而是“悲欣交集”之泪啊!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注解1】婴儿的眼泪:学名玲珑冷水花,又名婴儿的泪珠,原产南美洲波多黎各,其叶色碧绿青翠、小巧玲珑,圆润倒卵状的叶片,其形如婴儿眼泪般惹人爱怜。
【注解2】爱别离:“又被有情,生死别离,亦如海水。”(《佛说解忧经》)
五蕴生灭,如相思花云的积聚与散失(02)
小,说[t。xt[天堂}
弟弟搬了新家,就在新店的五峰山脚下。有时说去看弟弟,其实更想去五峰山。五月的五峰山,远望点点星白。啊,那是油桐呢!拾级而上,洁白的油桐花似雪飘落,又如天女散花,纷纷从衣襟滑下,一伸手,好雪片片,就在掌心。
六月初,约了妹妹一同赏花。谁知前一夜里,一夜风雨。我想起山上的油桐花,“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果然,隔天黄昏上山,只见山径上残花朵朵,所有的油桐一夜之间全谢了。
我几分失落,又不甘心地低头寻花,却见山顶的小平台上满地小黄花瓣,一阵幽香随风飘过。一抬头,何时相思树已开满了球形的花团!
满树的嫩黄,是如此神采奕奕,令人忘了那不见的白色油桐花。我蹲下来拾起相思花碎的花瓣,数不清的小花聚合成一个个小球状,数不清的小球状花团聚集成一片花海,我想起了佛所说的“五蕴”。
蕴,是积聚的意思。佛认为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等五大类元素所积聚而成的,其中色蕴是指物质;受蕴是指面对境界时内心的感受;想蕴是指心面对外境所安立的概念;行蕴是指心思审虑、决断,而做出动身、发语等行为;识蕴是意识,指明了识别的作用。众生即是五蕴所组成。
人的生、老、病、死便在五蕴的自然变化之中,一点也无法自主。其中,便有道不尽的悲欢离合,说不完的人间故事。
“五蕴炽盛苦”是八苦之一,色、受、想、行、识任何一蕴过度膨胀,都会使身心躁动不安。而追根究底,有情众生所有的苦迫,根源即在五蕴聚合的众生本身。
《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便是要我们看清五蕴和合而成的“我”,本质是空性的。五蕴聚集则生,反之则灭。若能如实照见五蕴皆空,就能放下执著,终能度尽一切苦厄。
同样的六月,我们去狮头山,远山近黛间尽是相思花云朵朵。山,已分不清是绿的还是黄的了。相思花开在树顶时,无数小花球聚成花海;一旦萎谢,所有的小花散落一地,哪来的花球与花海呢?
这积聚与散失,不正如五蕴的生灭吗?何时聚,何时散?只有风知道!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注解1】相思花:四、五月间,当金黄色的球形小花盛开,油绿的相思树总被染成一片金黄,也仿佛在宣告夏天就要来临。
【注解2】五蕴:“云何五盛阴苦?谓气盛阴,觉(受)、想、行、识盛阴。”(《中阿含经》)
tXt,coM
挥别心中杨柳愁绪(03)
?小说tXt|天堂
在台北的大安森林公园内,也种着杨柳。每天经过公园,只见池畔杨柳青青。长日午后,参差绿柳随风飞舞;薄暮时分,昏黄街灯映垂柳。
从荒郊古道到城市公园,杨柳岸总是晓风残月。就像人生的聚散,古今皆然。
杨柳与离别的关系,从“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可得知。据说古老的《诗经》便已记录“昔我住矣,杨柳依依。”中国人真是个懂得以景抒情的浪漫民族,不仅借柳伤别──“风静杨柳垂,看花又别离。几年同在此;今日各驱弛。”在离别时刻,更折柳相送,一方面代表“挽留” (柳字谐音为“留”),同是更祝福离去的人,能似离枝的柳条随地而生般,在异乡随遇而安。
我看着烟雾迷离的杨柳树,想着自古以来,千丝缕的恼人离愁,可不是吗?悲欢离合的故事,从未在人间消失,多少离恨就在烟柳断肠处。年龄愈长,愈感觉人生实有太多的无奈,其中最无奈的便是“爱别离苦”。偏偏天下无不散筵席,聚散匆匆,让人迷茫错愕。尤其是在陌生的街头,偶遇久违故人,短暂的相会交谈,转眼又各自消失在苍茫人海中。
想起杜甫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李益的“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诗中所写的,是人生多么真实的境遇与心情啊!浮生若梦,聚散怎由人呢?重逢,不知何年何月!烟水凄迷中,只有满怀祝福,折柳赠别了。
行经公园内观音菩萨雕像前,小径上总有虔诚祈求的身影。路旁年年柳色新,菩萨就在万丈尘嚣中,慈眼望着相聚又别离的人们……
我突然明白:生命有许多苦难与无奈,只有观世音菩萨,才能度一切苦厄啊!尽管无常飞逝、世理茫茫,但若能时时提醒自己,如实活在当下、不驻足于过去、不停留于伤感,适时挥别心中的愁绪,“照见五蕴皆空,远离颠倒梦想”就能超越一些生命的困境。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注解1】杨柳:又称为垂柳,盛柳产于中国南方,适应力强,根系发达,常种于堤岸旁,护岸固堤;而柳条体态轻盈,随风摇摆,反显得柔弱无依。
【注解2】爱别离:“爱别离苦者,谓众生别离时,身受苦。受,遍受;觉,遍觉。”(《中阿含经》)
c o m
习气如林中蔓泽兰,难以除尽!(04)
。小_说_txt天堂
那天下山有些晚了,夕阳迅速在山后隐去,明月已东升,淡淡的月光洒在谷中的村落;也照在我们回寺的路上。古人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就是这等风光吧!
眺望远山,黑夜与白昼竟如此不同,白天里争奇斗艳的野花已不见倩影,而月光下墨绿的山色,透露着几许的神秘。
就着微亮的月光,我看清楚了身旁的藤蔓。月色里的蔓泽兰,那无尽延伸的千万只手臂,如恶魔般张牙舞爪。听说,蔓泽兰繁衍力强,种子随风播散、落土即发,所到之处,植物 便窒息枯死。就算以火焚烧,仍会重生,是恐怖的“绿癌”。
“蔓泽兰像什么?” 同行者中有人提起疑问, 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习气”。习气无穷无尽,难以断除,生生世世如影随形。即使成就了阿罗汉果,习气仍在,渗透力超过想象。
习气又称作烦恼习、余习、残气。由于我们充满烦恼的念头与行为常常生起,久而久之,熏习于心中,形成一种反射动作式的反应行为,那就是习气。
就像茶喝完了,杯中无茶,却余茶香一样。“烦恼易断,习气难除。”只有修行圆满的佛陀;才能断除烦恼与习气。而习气的发动,常常来得又快又急,刹那之间,习惯性语言与动作就发生了,往往伤害到自己和他人而不自知。
要如何才能断除这种不善的习惯呢?德籍斯里卡高僧向智尊者说:“能保持不动而单纯地专注于其上,或暂停而作明智的反思,常常会使贪欲的最先诱惑、愤怒的最初浪潮与愚痴的首阵迷雾消失,不会造成严重的缠缚。”因此,当习气冲而出时,训练自心停止与放缓,将使烦恼局限于最初的范围,而不致无限扩展。
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说,习气也有好的。《华严经》便勉励佛子要培养菩提心、善根等十种习气,培养“善的自发性回应”,是对治不善习气的一种法门!
相对地,若任由烦恼的习气不断蔓延,如林中蔓泽兰般,善根得不到佛法阳光的照耀,只有逐渐枯萎的下场了。
如今,在台湾山林中,蔓泽兰正以无可比拟的速度繁衍,何时才能清除殆尽呢?恐怕就像人去除习气般困难吧?我想。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注解1】蔓泽兰:外来蔓藤植物,被称为“绿癌”,目前台湾中低海拨山区到处可见,林木一旦被包覆,很快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枯死。
【注解2】习气:“由于习气,我们的心不得平静。因为过去的行为,我们继承了这些,使它们如影随形地困绕我们。”(《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WWW。xiAosHuoTXT。
苦的真谛,山苦瓜知道(05)
小~说~t。xt‘天~堂
我怕吃苦瓜。听说山苦瓜不苦的,一次,我半信半疑地吃了一口,哇!真是苦得不行。有了这次被“骗”的经验,每当行经山路,尽管鲜绿、艳黄的累累山苦瓜在草丛里向我招手,我还是快快通过,再也不理会同行者“生吃山苦瓜”的提议。
不过,也有例外,那就是当苦瓜不苦时──只是当它被煮得不那么苦时,那苦好像也可以接受了。苦瓜当然还是苦的,就算它浸泡过恒河的圣水,本质并未改变。
人生也是如此,佛陀说世间一切是“苦、空、无常”。何苦之有?这是因为人们在“苦中之乐”中忘却了“人生是苦”的本质。
但我们如果深思一下, 回想自己的人生经验, 却不得不承认人生的确是“苦”的。人生在世,谁没有烦恼、痛苦的时候?只要内心有些微不平静,那便是一种苦迫!
而不论是哪种“快乐”,随着无常的变化,我们注定要忍受“喜欢的东西变坏”以及“与喜欢的人分开”的痛苦。包括自己的身体,也必须看着它从年轻俊美到逐渐衰老;从分健康强壮乃至病痛缠身。苦,就在其中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苦,无所不在,未曾稍停,但是自己未曾清楚察觉罢了。佛陀揭示“人生是苦”的真谛,是告诉我们“苦”是人生实相,并不是要我们耽溺于痛苦中一蹶不振,或“今朝有酒今朝沉醉”地及时行乐;而是为找出烦恼的根源,勾勒出生命究竟的清凉白开境界,并遵循正确的方法实践。
说“苦”是为了离苦!佛陀不是说过吗:“苦乐参半”的人生正好修行。
从山径拾级而上,一眼又看见草丛里的山苦瓜。这回,我弯下身子摘了几个。“苦”真是人生的良师,可使“知苦入道”,也可启发人“离苦得乐”。我把山苦瓜放入口袋里,一路上感觉“苦”重量,准备回去把它风干,好观照“苦”。
谁知,回到寺里,山苦瓜竟然不见了。啊!苦,也是无常的,我们观照它;但也不要执著不放啊!
最重要的是,对于“苦”,如这观照,从心远离,让心保持平静、中道,过着不苦不乐的平衡生活吧!
【注解1】山苦瓜:分布于野外的山苦瓜,成熟时澄红的颜色,引人注目,民间常拿来浸泡米酒或成为桌上佳肴,口感别具风味。
【注解2】苦谛:“所谓苦谛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悲恼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所欲不得苦。”(《增一阿含经》)
。;
你是否如苦楝花,在已逝春光里苦苦追恋?(06)
《小说t》xt天堂
刚开始,我并没有发现苦楝花。
小路依旧迤逦至天边,远方霞光灿烂,桃花心木红叶缤纷,谁会注意那淡到几乎看不见的紫花已缀满了苦楝树呢?春天远去了吗?为何满地紫花飘砌?蓦然回首,我看见了伫立在小路转角的小树紫花,哎!“只怪南风吹紫雪,不知屋角楝花开”呀!
我在暮色里遥望苦楝树,一抹斜阳映照,只见粉紫花朵与嫩绿新叶交织成一片迷离幻境,在天际渲染出层层的紫云,如梦似幻。
据说“苦楝”在古代寓意“苦恋”,而在台湾则与闽南语的“可怜”发音相近,人们因此不愿栽种于自家庭院。如同许多薄命的红颜,苦楝在美丽外表下,似乎有着坎柯的命运。
晚风吹送,苦楝树旋转起一身紫色薄纱舞衣,甩着朵朵紫色流苏,与春天翩然共舞。难道她不知道春光乍现转眼又远扬吗?为何还“苦苦留恋”呢?或许她正想与春天共老吧!然而,春天何曾为谁驻足呢?
生命中许多片段,就如苦楝树模糊的花影,在人生逐渐逝去的春光里,氤氲成一幅朦胧的画;就像定格的老照片般,在记忆深处散发幽光。一旦面临似曾相识的情景,开启了记忆的黑盒子,所有回忆又像浪潮般拍打心海,发黄的细节或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