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佛陀赏花去_释见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和佛陀赏花去_释见介-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若把眼光放远来看,这烦恼真的如此重要;不可解决吗?或许并不尽然。真正停不下来的,是自己那颗追逐烦恼的心吧!眼前串串紫色花环,无言地问着:“你停止了吗?”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注解1】蒜香藤:叶片深绿富光泽,花形大而优美,初绽放时为粉红紫色带淡红,授粉后,色泽渐褪为淡紫。花、叶在搓揉后,有很浓的大蒜味。

【注解2】烦恼不断:“若缺乏禅修,心就会在烦恼不断的攻击下,渐渐变得狭隘且僵硬。”(《就在此生》)





“执取”比鬼针草还黏人!(12)

小_说txt天堂
走在山径或乡间小路,最讨厌的就是鬼针草了。在你不经意走过时,总沾满裤管与衣袖。它来无影、去无踪,让人恨得牙痒痒!

一次,到溪谷的小木屋看莲花,一路上我察觉自己已被鬼针草盯上,走走停停地与它奋战了好几回合。

到了小木屋前,举目望去,满池莲叶已残,只剩一朵残荷犹自在晚风中颤粟,直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走绿波间”,那一片片如向上之手的翠绿莲掌,一朵朵莲掌遮面下的嫩红荷颜、花香、蜂鸣、蝶影,都已是“仲夏夜之梦”了。

人在无边秋景里,只觉秋意上心头。蓦然,脚下一阵刺痛,我弯下腰抓出了几根“鬼针”,心里有些生恼。

鬼针草的“阴魂不散”,岂不像人的执取般强烈?一黏着就很难除下!

执取是如何产生的呢?佛陀以“十二因缘”,解释众生生死流转的现象与原因:“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从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可知,“取”是以爱为缘而产生的,因为六根接触到六境,产生种种感受,从感觉又生起执爱,因执爱而想抓取,生命便因而存在、延续。这和鬼针草将种子黏附在动物身上,以传播到更远,繁衍新的生命;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我开始猜想,当初佛陀在菩提树下顿悟生命流转的真相时,周围的土地上是否就长着鬼针草?!在鬼针草身上,因“取”而“有”的流转过程如实展现无遗。

如何断除“后有”不再轮回呢? 从灭除‘执取’着手是我们可以努力的,“爱灭故取灭”。在六根触境的当下,观照自己的感觉,看清自己对某个对象的渴爱,其实是来自于深不可拨的执著,所以才会不择手段或不顾一切地抓取;而这渴爱往往是一种自私的爱。

观照这后,逐渐放下患得患失的心,不再让冲动的执取,伤害自己与他人;造成悔不当初的结果。

行经满布鬼针草的山路上,恼人的鬼针草还是向我说法了,即使被它黏满衣襟,也应心存感恩啊!我低头取下最后一根刺,将它丢向草丛里,心这么想着。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注解1】鬼针草:顶端长着具倒钩刺的黑褐色蒴果(鬼针),这小小的果实总能附着到人或动物的身上,随其所到之处继续繁衍。

【注解2】执取:“由内心执取自我,所以在家人执取五欲,出家者又执取种种错误的见解与毫无意义的戒禁。”(《佛法概念》印顺异师)

.xiAoshUotxt。cOm



美丽而有毒的是曼陀罗,也是欲望(13)

小说。txt。天+堂
美丽而有毒的东西是什么?答案是“曼陀罗”。

初见曼陀罗,你会讶异于它的美丽,像一支支长长的喇叭,硕大而洁白的化朵,实在令人惊艳!而粉红的曼陀罗更高贵无比,简直就是深山中的贵妇。

不同于其它野花造型的朴拙,或攀爬山壁、跻身在你脚边的谦卑,曼陀罗可是大刺刺地开在山路旁,不仅身材高大,连容貌都华丽动人!叫人不想看到也难。

眼前那大朵、大朵的山花,难道就是佛经中的“曼陀罗花”?《法华经》中,佛陀将说此经而入于三味时,从天降下曼陀罗花、摩诃曼陀罗花、曼殊沙花、摩诃曼殊沙花等四种花;曼陀罗花雨从天空飘落,那景象一定美得不得了!

然而这花却有毒,千万不可因为它美丽而采下,每次爬山看到路旁的曼陀罗时,我总这般提醒自己。尽管多么想采几朵放在瓶中,置于案前。

美丽而有毒的东西是什么?答案是“欲望”。

对于学佛者来说,一提到“欲望”,总看成是可诅咒的、应厌离的,而勉励自己或劝导别人要“离欲”。因此,许多人就觉得佛法多么消极、悲观──一学佛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了,任何的享受都要断绝了,青灯古佛、粗茶淡饭、粗布灰衣……

我想,人不可能将自己活成一座孤岛。在众缘和合的世间,必须有生存资具,也一定有共同生活过的眷属,如何完全断绝?既然如此,那么就不看、不听、不闻吧?

佛陀曾对认为“眼睛不要看,耳朵不要听,就是在六根中修”的外道郁多罗说:“盲人看不见,聋人听不见,他们也是在修根吗?”切断六根与外界的接触,并不能真正离欲。

真正的离欲,是远离心中的烦恼。这并不代表我们要过纵欲或婪欲的生活;而是在感官与外境接触的当下,当贪婪、嗔恚、愚痴等烦恼情绪生起时,能有一份清明的觉照,深入地观照自己,进而有所超越。

就像看到路旁的曼陀罗时,能不被其美丽迷惑,冲动地上前摘取,而能停下步伐,思考此言行对自己和他人的影响是什么?这时,你的决择便有更多的可能。

只要清楚自己的目标,踏稳上山的步伐,沿途的曼陀罗,何妨让它自开自谢呢!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注解1】曼陀罗:外观似百合花,又名洋金花。一般有白色,红色或浅黄色,蒴果呈圆球形。全株(包括根、茎、叶、花、种子)皆有毒。

【注解2】欲望:“欲生诸烦恼,欲为诸苦本。”(《增一阿含经》)

WWw。xiAosHuotxt。COM



牵牛花、露珠、生命,三者皆无常(14)

小_说txt天_堂
山径旁,几朵紫色硕大的牵牛花恣意地开放着,阳光照耀下,充满盎然的朝气。我踏过布满落叶的山径,一面凝视着牵牛花,即使走远了仍忍不住回头遥望,感觉心湖上也映照了这片绿野中的艳紫。

过了两天,行径同样的地方,牵牛花却凭空消失了似的,连落花也无影无踪。这才想起来,牵牛花原本就是朝开暮谢的,又称为“朝颜”,我怎么忘了呢?

日本和歌集写道:“人的生命最无常,宛如牵牛花上的露珠。”看来,不只牵牛花上的露珠刹那生灭,连牵牛花的生命也是如此短暂。

牵牛花、露珠、生命,三者皆然。佛经说:“在这世上,人生无归属且不可知,正如成熟的果子面临掉落的危险,出生的人始终面临死亡的危险。……所有人的归宿都是死亡。”

死亡是多么真实的事实,就像日夜会过去、花开会凋谢,生命终有尽头。死亡象征了生命最终的孤独,当离开世界的那一刻,曾经所拥有的一切顿时化为幻影,人终究又回到孤独。问题是我们永远不知道死神何时出现,却又时时面临着死神的袭击,死神夺走了我们所有的家人、朋友,最后也将自己带走,告诉我们一切终归尘土。

我常想,那曾在过往岁月里陪伴我的人,死神把他们带到哪里去了呢?我是多么想念他们啊!虽然“死神并不能永久把我们隔开,不过像墙头的花爬到墙的那一边开出花来,看不见可是依然存在……”但墙里,墙外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何况生死之遥,又岂只是一墙之隔?“故人孤帆远影去,两岸烟水茫茫,空留无限惆怅。”

或许正因为生命短暂,人才会去思考如何活得深刻、有意义,并学习珍惜当下的因缘,不浪掷生命,善待自己与他人。

佛陀教导我们要致力于:“在身体毁灭以前,就已摆脱贪爱,不执著于过去与现在,也不忧虑于未来”;如此面对现实人生的无常风暴,便能安然度过;死亡来临时,心已安住于寂静,而无所畏惧。

秋天将尽的时候,我走过山径,感到秋日已远扬,挥别的不只是近去的光阴,还有那几朵骤然掉落的牵牛花,以及点滴流逝的生命。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注解1】牵牛花:多年生蔓性草本,花冠漏斗形,四季开花,可当作荫棚植物。通常在清晨四五点间就会开花,到了中午,花便凋谢了。

【注解2】死亡:“一切行无常,生者当有死;不生不复灭,此天最第一。”(《增一阿含经》)

xiAoshuotxT。cOM



无谓的坚持,像易散的芒花般脆弱不堪(15)

~小  说t  xt 天;堂
黄昏,经过河畔,芒花白了两侧,夕阳却将四野氤氲成一片金黄。晚风吹送,金光辉映着迎风摇曳的五节芒,倒映在河水中,真是美极了!对于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这景致有 多么熟悉和亲切。

每到秋天,具有强韧生命力、别称“菅芒花”的五节芒总开遍河岸,只要外出远行,随着芒花所开之处,一路上秋都跟随着。每年从九月、十月开始,五节芒会抽出紫红色的花穗,成熟后便转为黄褐或灰色,台湾的秋天 也因此凭添了几许萧瑟。

我伫立桥头,看着秋阳下的处处秋芒,从河畔迤逦至天涯……同样的中秋时分,那年因出差的因缘,我随着芒花的足迹来到中部山区。

那里的芒花一样如白浪翻腾在秋山。我与同伴骑车,常常穿过河边两旁比人还高的芒花小径回到往处。一天;我忍不住停下车,想把秋天带回去。于是,我们赤手空拳地摘起芒花来,谁知那看似脆弱的茎干,竟然如此坚韧,不论我们怎么努力都无法采下。

就在懊恼又不甘放弃之时,一位路过的欧巴桑递来一把镰刀,这才欢喜采得芒化归。

翌日清晨,我走近芒花身边,想把它插入花瓶,一阵微风从窗外吹入,所有的花穗霎时竟片片随风飘落……转瞬间,几枝芒花只剩下光秃秃的茎干!而那参差不齐的刀口,似乎在嘲笑我的徒劳无功。

这早逝的秋光,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在我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每当看到秋风里舞动的五节芒时,我总想起那束采下的芒花。芒花原本也就会随风吹散的,只是那坚韧强硬、不易摘取的茎干与危脆不堪、转眼即散的花穗的对比,是多么强烈啊!我想起许多:自己当下执持不放、坚持不改的原则,或不能接受的人、事,其实隔一段时日再回头检视,似乎也没那么严重。就如过去在工作中,偶因看到人性的弱点,嫉恶如仇的我是怎么也不肯妥协的。现在回想起来,自己还是太不圆融了。

对我来说,决裂的态度代表忠于自己内心的感觉,但不也代表自己的智慧不足、悲心不够,无法以“双赢”的方式来处理,让一切能更圆满吗?

此刻,我凝视着暮霭余晖里的河畔秋芒,心中有了另一种体会。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注解1】芒花:多年生长在平原及低海拨丘区,萧飒的秋冬来临,满山遍红、黄、白的芒花随风舞动,带着苍茫的味道。

【注解2】执著自己的见解(我见):“我们被自己的见解所形成的囚牢给逮捕了,除了自己的见解外,我们无法听从任何人,这真是一座最恐怖的囚牢!”(《生命之囚》佛使尊者)

wwW.xiaOshuo txt



看!烦恼正如火焰花熊熊烧着!(16)

。小%说^t*xt…天。堂
南方初冬的长空下,火焰木鲜红的花朵,炽然如火地燃烧着。

窗外的两棵火焰木,风一吹过,几朵硕大如莲的红化;忽远忽近地扑向我,仿佛伸手可及。摇曳眼前、正燃烧着的火焰花,与掉落于地的沉寂落花,相映成趣。

我想起巴利文典常把“心”的作用比喻为“火”──对于尚未彻悟真理,以及灭除烦恼的心,就像熊熊烈火;而已经彻悟真理并灭除烦恼的心,则像熄灭的火。所以,“智者,他们就像这把火一般地熄灭了”;但是,世上无数尚未解脱的众生,却正在燃烧着……

在《一切燃烧经》中,时间回到两千多年前,佛陀刚刚度化了上千名拜火的外道归向佛法,加入僧团;再加上当时印度农民刀耕火种,在热带山林常引起野火焚烧,于是佛陀在伽耶山对比丘说:“山间一切都在燃烧,贪、嗔、痴之火,不曾在世间远去,也不曾于众生身心中止息,小至个人情绪挣扎,大至种族、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无时无刻不在燃烧。

佛陀说,一切都在燃烧,是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接触到对应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产生苦、乐、不苦不乐等感受,制造出各种执著苦恼,生命因而陷入永无止尽的生死轮回之中。

烦恼之火蔓延的结果,世间便犹如火宅,炽热不安,无处可清凉。 所以,佛陀便叮咛比丘:“小火尚可抑制,当人心生起苦或乐的感受时;要善加看护,看清楚博爱的无常性,别执持不放,而使火苗蔓延成灾。”

风起了,火焰花仍在窗前亮晃晃地摇曳着,宛如风中熊熊燃烧的烈焰。而只要人的烦恼不断,世间便到处都在燃烧啊!

如何才能化火焰为红莲,创造净土呢?除了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不让星星之火发展出燎原大火之外,当贪、嗔、痴之火于内心生起时,还要积极地以正念熄灭贪火,以慈悲熄灭嗔火,以智慧熄灭痴火。

若人人能逐渐减少自己的烦恼火势;并时时以善念、善行为人间注入甘露,火宅就能转化成清凉地啊!



(本图片由吴晓丹提供)

【注解1】火焰花:秋叶未冬初,花自枝条顶端结蕾,花苞萼片向内弯曲聚生,呈圆盘形,小花自圆形的花苞周围逐渐绽开,像火焰一般。

【注解2】不安:“何必喜,何必欢,世间时常燃烧着啊!你们蒙在黑暗里,为何不求光明呢?”(《法句经》)

wwW.xiaOshuo txt



随境流转的我,似风中的昭和草(17)

小?说?txt?天堂
你看过昭和草的花雨吗?

这条山路两旁都是昭和草,不管什么季节去,昭和草都开着砖红的小花,果实成熟便翻出一团雪白冠毛,风一吹,两旁的昭和草随风飞扬,从东边飘向西边,再从西边飘向东边,那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