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公司,或是塞货给通路商,因此要确定营收的真伪,比较
同业是否也在同样的成长趋势轨道上,也就是说,一家公司
的营收成长必须与整体产业同步,如果整个产业都呈现衰
退,而创新高的公司又没有特殊的利基产品,那就必须提高
警觉。
三、企业的流动资金出现问题。2004年以来许多地雷股
被引爆,主要就是因为无法应付资金缺口,使得企业的流动
资金出现问题,这也凸显现金流量表的重要。例如博达的资
产负债表上虽然帐上列有现金60亿元,却因为遭到国外银行
限制而无法偿还即将到期,近30亿元的可转换公司债。所以
检视公司的现金部位,如果帐上约当现金是销货金额约二个
月,便是一个安全值,不过还必须留意这个现金是否来自银
行借款,所以仍必须与负债比率一起检视。
此外,一家公司的速动资产除速动负债最好要大于一,
也就是可立即变现的资产除流动负债至少是一,严苛一点,
则最好在二以上。
四、转投资”箩筐:转投资是企业多角化发展的重要策
略,发生在博达、讯碟、升技身上却牵扯出一连串杀伤力极
大的弊案。绩优企业利用转投资以扩大事业版图,但问题公
司则是以转投资作为灌营收和洗钱的工具。
企业的转投资常让那些自以为聪明的经营者有机可乘,
在转投资领域大作文章,包括博达转投资20余亿元的尚达、
讯碟以26亿元投资海外私募基金,而升技则以27亿元的应收
帐款作为转投资孙公司的价款等。
通常如果企业的转投资公司家数很多,而这些被投资公
司的股本却很少;或是转投资金额相当大,但集中在某特定
公司时,这些现象通常都潜藏着危机。又或者,公司的进销
货如果太集中于某特定转投资公司时,也可能潜藏问题。
有家银行的主管说:“电子公司的老板是人不是神。”
在A产业做得好的人,不一定在B产业就会出头,隔行如隔
山,好比鸿海30亿美元的凤凰计划最后不就是无疾而终,而
即使是台湾经营之神的王永庆到了科技业也不一定灵光,因
此检视电子公司的长期投资是否与本业相关,是很必要且必
须的。
五、固定资产是否过多?电子公司盖厂房、买办公大
楼,常会成为一种洗钱的方式,或是将资产灌水让老板或大
股东中饱私囊。曾有一个案例,就是一家电子公司盖厂的帐
上价值是20亿元,但其实际的成本可能只有5至10亿元,其
他的资金则是拿来做为公司操作股票的资金,像这种不专注
在本业经营的企业,投资人应该说NO! 、
六、检视公司的负债比率。在电子公司中如果负债比率
超过50%,而且又是大幅亏损的公司、加上其所处产业前景
有疑虑的,就必须留意观察,因为这些都可能成为银行抽银
根的标的。
七、常常调降财测的公司都必须 “留校察看”。所谓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企业若想美化营收,就会丑化应收帐
款与存货,最后使现金流量出现恶化。因此要避开地雷股,
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过度注重损益表上的毛利率、当期盈
亏,而必须同时兼顾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
但值得一提的是,财务报表毕竟是反应过去一个定点或
是一段时间的情况,而且前提是投资人相信它们是真实的,
可是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加上许多上市上柜老板也开始投变
化球之际,在检视财务报表之前,企业经营者的道德风险,
恐怕是要优先于财务报表。
一连串的地雷震撼教育让我们了解,投资必须步步为
营,企业的亮丽营收和获利有时只能当参考,最重要的还是
要将企业的获利与股价做比较,当企业的基本面与股价出现
重大乖离时,通常股价便会提前呈现真相,而这也告诉所有
投资人一个不争的事实:钱 (股价)才是最聪明的,财务报
表只能仅供参考。
*理财密码
*放空那些向丙种金主借钱的公司,其本上这些公司的经营大概已
经到了要住进加护病房的阶段。
*地雷股在引爆前总会有消息不轻而走,投资人绝对不可轻乎这些
讯息。
*无论你懂不懂财务报表,还是有一些基本操作原则可以让你睡觉
理财又不会踩到地雷。
成也资讯 、败也资讯
台湾股票市场上散户多,所以消息也特别多,因此
在股海中学习保护自己的第一步,就是不要淹没在
纷乱的资讯中。
资讯是有价值的,但是有时资讯也会造成伤害,错误的
资讯往往比没有资讯更糟,所以如何解读资讯成为理财重要
的一课。
每年开春,各上市上柜公司纷纷举行第一季的法人说明
会,法人说明会是投资大众取得上市上柜公司资讯的重要管
道,记得2004年4月,各公司举行第二季的法人说明会,场
场拚得都是产业前景有多好、EPS的数字有多高,可是当时
的法说会却成为股市的票房毒药,几乎所有科技股自此都从
当时的高价 (例如当时的股王大立光电出现469元的天价,
台股的灵魂:友达也达79.5元的历史高价)开始往下跌。
而就在市场都对2005年的产业景气不乐观,不期待法说
会行情时,大部分公司的股价却在法说会后表现亮丽。事实
上大部分的公司并没有释出太多的好消息,只不过没有进一
步的坏消息。
学习善用资讯
资讯与股价之间的互动,时常令人摸不着头绪,如何驾
御资讯,进而利用资讯获利,却是可以学习的。
一、先过滤资讯:股海险恶,在市场上总有空头和多头
二股力量对峙,许多资讯是特定人士故意释出,企图影响股
市,所谓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资讯
并非全可尽信。
这种时候常识往往比知识重要,先以经验法则判断资讯
的正确与否。自从2004年发生地雷股效应后,市场已出现杯
弓蛇影的氛围,例如2004年8月公布半年报时,市场使出现
某些公司的财务报表签不出来的流言,不少绩优公司因此被
波及,包括我所主跑的一些好公司。当时我听到这样的传言
时,直觉反应是:“如果连这样的公司财报都签不出来,那
么整个产业还有谁的财报签得出来?”后来证明那只是空头
户故意用来打击市场的谣言。
最令人无所适从的是利多、利空消息杂陈的情况,往往
同一天报纸,不同的版面却有大相迳庭的讯息,尤其是落底
的TFT…LCD产业。一位跑面板产业的记者曾告诉我,预测面
板的景气常会让专家满地找眼镜,无论是面板厂的科技大
亨、证券分析师,甚至是与面板相关的上、下游业者,总是
坠入五里雾中,更别说一般人要利用不确实的资讯去研判。
此外,甚至在商业竞争中也会有假消息,例如南韩面板
厂三星与乐金飞利浦 (LPL)在该领域是“喊水会结冻”
的主导地位,但2004年夏天,当LPL在美国和南韩上市时,
三星为打击竞争对手,故意释放出面板景气反转的讯息,以
阻止对手的筹资进一步壮大。
二、市场是否提前反应资讯:很多公司喜欢在法说会,
或是与记者的餐叙上讲利多,但偏偏在此之前,股价可能已
经在有心人士的布局下,悄悄上涨,因此建议投资人在看到
报纸刊登利多消息时,不要冲动跑去买股票,因为很多时候
股价早已提前反应,千万要避免成为别人出货的工具。
三、判断是长线的资讯还是短线的资讯:有的公司会对
外宣称接到大订单,或是得到大型标案,这时你要先去判断
它何时能出货,如果这项大订单没能贡献在当年度,那这个
讯息也只是短线题材,格局不会太大。
有一位在科技公司上班的高阶主管,在1990年告诉他的
亲戚:威盛和精英有发展上的瓶颈,而且分析得头头是道。
由于这位主管身处相同产业,和英特尔相关的业务十分熟
稔,所以这位亲戚便如获至宝的去放空威盛和精英二档股
票,当时他在110元放空精英,以及180元放空威盛,最后却
分别在精英每股210元和威盛每股260元被强迫回补,放空4
张股票让他赔了近40万元。后来这位主管对亲戚解释说:
“我都是讲长期趋势。”事后证明他的判断是正确的,真是
“好长”的趋势,因为威盛和精英的股价都曾下跌到120元以
下。
四、股价对讯息反应的强度:通常一个讯息出现,会有
四种现象,分别是:利多大涨、利多不涨、利空大跌和利空
不跌。这些反应常能作为研判市场气氛的指标,例如当所有
利多出现,股价反应牛皮,或是利空占据主要版面,股价反
而逆势上涨,这都可以嗅出是市场要反转的前兆。
五、注意人为操控的讯息:一般而言,具有时效性的新
闻比较不会被人操控,因为大家取得资讯的立足点是平等
的,例如国际间的石化工厂突然爆炸,或是平日资讯不透明
的公司召开法人说明会等等,这时你可以参考这些讯息而买
卖股票;至于那些较不具时效性的新闻,往往会经过多手的
操作,例如由公司的老板决定何时说、媒体何时报导等,这
其中都有资讯不对称的问题存在,出手前必须谨慎。
六、有利益冲突的资讯:最常见的就是外资的研究报
告 ,有时被调高评等的个股 ,整体外资竟是卖超;而看坏的
股票却有偷偷吃货的现象 。这与保险业务员和理财专员总想
卖你佣金最高商品的道理是相同的 。
台湾股票市场上散户多 ,所以消息也特别多 ,尤其现在
网路盛行 ,特定人士更会利用网路上散播假消息 ,因此在股
海中学习保护自己的第一步 ,就是不要淹没在纷乱的资讯
*理财密码
*股市上许多资讯是特定人士故意释出,企图影响股市,所以资讯
并非全可尽信,而常识往往比知识重要,要以经验法则判断资讯
的正确与否。
*投资人在看到报纸刊登利多消息时,不要冲动跑去买股票,因为
很多时侯股价早已提前反应,千万要避免成为别人出货的工具。
*如果一项利多却不能在短期内兑现,那对于该项股票就没有大大
的助涨作用。
*通常一个讯息出现,会有四种现象,分别是:利多大涨、利多不
涨、利空大跌和利空不跌。这些反应常能作为研判市场气氛的指
标。
*具有时效性的新闻比较不会被人操控,可信度也比较高。
*当外资调测个股评等时,仍需观察其评价与买卖起动作是否一
致。
讯息的玄机
虽说 “资讯无价”,但是对于股市讯息,要能分
析、追踪、确认,才不会被错误的讯息所摆弄。
2005年初,农历年后股市多头来临,除了合并案一桩接
一桩上演,市场上也充斥着许多讯息。所谓 “资讯无价”,
在许多好莱坞电影中早已表露无遗,例如 《上班女郎》
(Working girJ))利用杂志上的一则新闻而咸鱼翻身;《回到未
来》剧中人争夺一本记载着所有竞赛优胜名单的手册……,
可见讯息的力量往往超过你所能想像。
一般投资人无法像专业投资机构的研究员、分析师可以
到处拜访公司,也无法像媒体记者可以定期向上市上柜公司
询问经营状况,所以主要获得讯息的管道是来自企业定期在
证券交易所网路的公告、报纸上的报导和即时资讯。
在此,就这三方面讯息的来源做简单的分析:
一、股市观测站上的重大讯息:在股票市场上,获得讯
息的重要管道通常是证券交易所网站上股市观测站所发布的
重大讯息,上市柜公司会在每个月10日前公告上月营收、有
的公司会公告自结的获利,此外,每年4月30日、8月31日、
和10月31日则会公布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另外,还有一些
不定期的董事会内容等,或者是对报纸或是电子媒体新闻报
导内容的澄清。
证券交易所和柜台买卖中心对上市柜公司的发言有一定
的规范,每一家的发言人也都相当了解游戏规则,可是那些
雄才大略的老板们却往往会超出界线,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讯
息或数字,于是当隔日媒体大肆报导时,也迫使公司发言人
必须立即澄清和更正。
大部分的中小公司对媒体都是采取友善的态度,常会以
“此乃媒体善意的评估”解释出现在报上的财务数字,看到
这样的公告,其背后的意义是此讯息大多是由老板所释出,
曾经有一家公司甚至还出现 “此为媒体善意评估,但与事实
颇为接近”,可以说是间接承认讯息的真实性。
第二种就是自始至终都否认,对报纸而言,最大的卖点
就在于独家新闻,因此许多尚未成熟的合并案,或是还差临
门一脚的策略联盟、与国外大厂签订的保密协定,或是其发
展策略与现有客户有利益冲突等消息,却被心急的记者提前
报导,而这往往会激怒上市柜公司,因此被报导的公司总会
在重大讯息上极力澄清。
曾经有位上市公司发言人对我坦诚表示,他们在股市观
测站做“绝无此事”的澄清报导,有时候是为了对国际大厂
有所交代,例如最近相当流行的i…Pod概念股,只要有媒体报
导某公司接到苹果电脑的i…Pod订单,该公司通常会接到美国
苹果电脑的警告,而这些代工公司也会一再交代记者,就算
是公开的秘密,也必须以“美国大厂”、或是 “MP3客户”
的字眼来报导,绝对不能写出“苹果电脑”,而大部分的日
本公司,更是忌讳自己公司的名字出现在报纸上。
国内企业中,以鸿海否认媒体报导的频率最高,由于鸿
海版图不断扩大,许多投资案涉及敏感,让鸿海常常在重大
讯息上措辞强硬。从其跨入主机板,入主广宇、华升等公
司,尽管当时市场传闻已经沸沸扬扬,但是鸿海的态度却是
一路否认。2003年10月《经济日报》曾经率先报导鸿海即将
买下摩托罗拉的墨西哥厂,虽然报导中只写出“国际知名手
机厂”,可是鸿海还是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