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带起来就可方便多了。于是,他对现行伞进行改进,设计出了图纸,并亲
手制定出加工工艺及模具设计,最后与北京一家机械加工厂——中孚工厂达
成协仪,由该厂承制并销售。1957年第6期《人民画报》在“退休的老教授”
专栏里,刊登了他发明的折叠伞的照片。
缝针的由来
在我国,针的出现已经有几万年的历史。在距今5万年以前,也就是旧
石器时代的晚期,居住在我国北部的山顶洞人,为了适应生活的需要,已经
懂得用兽骨制成针,穿上兽筋,把兽皮联缀成衣用来御寒。人们学会了种麻、
织布后,才进一步用比较精巧的骨针和麻缕缝衣服。到了商朝,青铜工艺相
当发达,不过,缝纫仍然由骨针来承担。
大约在西周末年,人类已经发现了铁针。春秋后期,齐国人便使用铁针
缝制衣裳了。北宋时,人们开始掌握了初期的炼钢技术,当时湖南耒阳制针,
成为名产。在明代,制钢针的技术又有进步。当时钢针的生产过程,在宋应
星的 《天工开物》中有过详细的记载。明代的钢针,不仅行销国内,还远销
真腊 (柬埔寨)和日本等国。
钢针在清代前期,依然没有超出土法、手工业生产的范围。当时以山西
省晋城县大杨镇和广东省佛山镇的产品最负盛名,在鸦片战争以前,全国各
地缝针,绝大部分是由这两处生产供应的。但是,自从进口的洋针在市场上
倾销以后,很快就挤掉了我国手工业生产土针的销路。清光绪三十四年 (公
元 1908年)湖广总督陈夔龙倡导,在湖北汉水南岸创办新型针厂湖北针钉
厂,但不久就倒闭了。直到全国解放前冀北制针厂建立以后,我国市场上才
出现大批国产缝针。
筷子的由来
… Page 6…
我国使用筷子的时间,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宋微子世家》有这样一段记载:“纣始为象箸”,可见从商纣
王时代,我国人民就开始使用筷子吃饭了。
古时候,人们把筷子称做“筋”或者“箸”,这是为什么呢?在古时候,
箸,是饭的意思。所谓饭,就是倾侧饭菜的意思,筷子所起的作用,正
是把饭菜往嘴里“倾侧”,故因此而得名。
后来,古人忌讳字音,认为“箸”同“住”字谐音,有停止之意,不太
吉利,人们便反其意而称呼它,叫成“快”了。又因为箸大都是使用竹子制
成的,所以,又在快字上面加了竹字头,这便成了我们今天称叫的“筷子”
了。
筷子有铁制、金制、竹制、银制、木制、塑料制、象牙制、铝制等许多
品种。古代王公贵族为显示豪华、奢侈,往往用银筷子吃饭。另外,使用银
筷子时,还可以识别一些有毒食物,因为银遇到含硫的毒物,表面会变成黑
色。
火炉的由来
北京周口店遗址上厚厚的灰烬,说明早在原始社会初期,我们的远祖就
有了用火取暖的知识。后来,陶器出现了,人们为了可以随意挪动火堆、保
存火种,又把火放在一个烧制的陶器里,这个陶器就是早期的炉或灶。用炉
火取暖,多以木炭做燃料。如《史记·荆轲传》中说:“夫以鸿毛燎于炉炭
之上。”由于取暖烧木炭,所以一般人家冬天室内都设有炭盆,盆是用铜或
铁制成,里边放上燃着的木炭。而富贵之家则用比较考究的熏炉,里边盛以
炭火,外面再加上一个箱形透气的笼罩,防止失火或掉进他物,又能增加熏
炉的美观。熏炉既可取暖,亦可熏香。
熏炉上所加笼罩称为熏笼。 《太平御览》卷七百十一引《东宫旧事》:
“太子纳妃有漆画手巾熏笼、大被熏笼等。”大约到了唐代,人们制成了铜
手炉和脚炉。手炉也叫辟邪,椭圆形,里边放火炭或灶膛烧过的尚有余热的
灰,外面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脚炉比手炉大,可放在脚下暖足。此
外,还有暖足瓶,里边灌上热水晚上睡时,把它放在被窝里。我国北方家庭,
冬天多用火炕取暖。现在我国北方家庭冬季使用的烟筒火炉取暖的历史还不
到百年。
火锅的由来
火锅也叫暖锅,是一种烹制、盛装、食用兼备的饮具,大约产生于1400
多年前,唐代已很流行。大诗人白居易一日邀友至家吟诗赋词,兴趣盎然,
不觉已是黄昏,窗外彤云低垂,北风渐紧,一场瑞雪即将飘然降来,面对此
情此景,白居易诗兴陡起,欣然命笔:“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
欲雪,能饮一杯无?”友人点头颔首,相对畅饮。白诗中所说的“红泥小火
炉”,即是唐代流行的一种陶制火锅。
到了清代,吃火锅,已成为上流社会普遍的嗜好。据说乾隆皇帝几次巡
视江南,所到之处,火锅必备,引得南北两京食用火锅盛极一时。乾隆之后
的嘉庆皇帝也是个“火锅迷”。在他登基那天,宫里摆了个“千叟宴”。宴
… Page 7…
请位高权重的文武老臣。宴席上除了山珍海味外,还特地设置了1550多只火
锅,开了个宴中之宴——火锅宴。
现在,火锅已从早期的铜制和陶制两种发展到铝制火锅、铝镀黄膜火锅,
以及搪瓷火锅等多种,吃火锅的主要原料有牛、羊、猪、鸡等肉类和海参、
大虾、海米、冰蟹等海味。
钟表的由来
人们都认为瑞士是世界上制造钟表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其实不然。钟表
的制造,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汉代。汉代张衡结合观测天文而制造的天文钟,
可说是世界钟表的鼻祖。
到了唐代,我国的制表技术又有了新发展。《新唐书·天文志》中记载
了一行和尚与工匠梁令瓒制造“水运浑天仪”的实例:仪器旁立有两个木人,
“其一前置鼓以侯刻,至一刻则自击之;其一前置钟以候辰,至一辰亦自撞
之”。这种以水力带动轮轴使木人自动报时的机械,比欧洲机械钟的发明至
少要早600年。
17—19世纪初,我国的钟表制造技术更加完备,出现了专门从事钟表制
造的作坊。当时的钟表手工业者已能造出多式样的自鸣钟、摆钟等。表盘由
原来的一针、二针,发展到三针、四针,以计日、时、分、秒。
锁的由来
远在3000多年前,我国就有了锁。不过,最早的锁没有机关,它并不能
把门锁锁住,只是做成老虎等凶恶动物的形状,想借以把小偷吓走,只好说
是一种象征性的锁。据说鲁班是第一个给锁装上机关的人。从出土文物及文
字记载所反映的情况看,古代的锁是靠两片板弹簧的弹力工作。直到现在,
这种弹簧仍在应用。现代锁则是同现代工业一同兴起的。18世纪英国人发明
了“焊钓锁”。我们目前广泛使用的弹子锁,是美国人小尼鲁斯·耶鲁于1860
年发明的。
尺的由来
传说我国在夏代禹把自己的身高定为一丈,再划分为10等份,每分定为
一尺。据说“丈夫”一词就出典于此。汉代把100粒粟子排列的长度定为一
尺,也有用大拇指和中指伸直的长度定为一尺的。随着生产的发展,这些量
度方法都不运用了。于是,出现了用木板、骨片、竹片及金属板等制成的固
定尺,但这些尺的尺度与我们现在的市尺长度是不相等的。由于科学技术的
发展,世界各国交往的频繁,度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秤星的由来
相传16两的秤星,每一颗代表一颗星宿,它们是:北斗七星,南斗六星,
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在秤杆上嵌这16颗星时,其星的颜色必须是白色或
黄色,不能用黑色,比喻做生意要心地纯洁,不能昧着良心 (黑心)。倘若
… Page 8…
短斤少两,少1两叫1“损福”,少2两叫“伤禄”,少3两时就要“折寿”
了。
由此可见古人在发明秤时所费的苦心。这些秤星时时刻刻在告诫生意
人:务必买卖公平,切莫短斤少两。
熨斗的由来
熨斗是用以熨平衣服的金属器具。熨斗源于我国。公元8世纪时,熨斗
已在我国出现。人们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用来
烫丝质衣服。那时熨斗像个长柄的小平底锅。约16世纪,荷兰裁缝使用空心
的盒型大熨斗,把烧红的铁板从背后的门放入熨斗加热。18世纪最常用的是
铁铸的实心熨斗,人们往往交替使用两个熨斗:一个熨衣服,一个放在炭火
上加热。电熨斗源于美国,查德森把电能转为热能,研制成电熨斗。1932年,
出现了可调温的电熨斗。1953年,喷雾蒸汽式电熨斗问世。
招帚的由来
扫帚是扫地除尘的工具,源于我国。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
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
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
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发明)。由于使用中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
少康即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料,制成了耐用的扫帚。直至今日,这种扫帚仍
在使用。
蜡烛的由来
蜡烛,在我国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了。当今,在电光源极为丰富的情况下,
具有千年历史的蜡烛,仍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这不能不说是一
件趣事。据说,最早的蜡烛是由牛油作烛,就是用牛油作原料,以苇棍卷棉
纸作蕊,制成牛油烛。后来,随着石蜡的发现,便开始以蜡作烛了。从那时
起,石蜡代替了牛油,棉蕊代替了苇蕊时至今日,蜡烛仍是人们生活中必不
可少的必需品。
火柴的由来
世界上最早使用火柴的,过去都认为是 18世纪末的西欧人。其实早在
10世纪的北宋初年,我国就有一种名为“引光奴”的引火物。据北宋学者陶
谷《清异录·器具》篇载:“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杉条,染
硫黄,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既神之,呼引光奴,今遂有货者,
易名火寸。”明代学者陶宗仪在《辍耕录》一书中亦有记载:“杭人削松木
为小片,其薄如纸,熔硫黄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粹儿。用以发火
及代灯烛用也。”
这种初名“引光奴”的引火物,可能在宋代以前就已出现,到了北宋初
年,在集市贸易中还有出售,可见在民间已得到普遍使用。后改名为“火寸”,
… Page 9…
江浙一带地区则俗称为“发烛”、“粹儿”。“火寸”一名,取得形象、科
学,“火”者言其功用,“寸”者喻其大小。这与今之火柴极为类似,只是
不能摩擦自燃,任何事物的最初出现,总是极为原始的。西方最早的火柴(洋
火),也是一根木棒,末端一疙瘩,涂上氯酸钾,需用棒头伸进硫酸里,发
生化学反应才能起火燃烧。这当然无法与现代使用的安全火柴相比。
紫砂壶的由来
紫砂陶最早出现在 1000年前的北宋。明代中叶,是紫砂陶最兴盛的时
期。紫砂制品的种类繁多,紫砂茶壶尤为佳品。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在江
苏宜兴讲学时,曾设计了一种“提苏壶”,至今,它被人们视作珍贵的古玩。
元朝以后,由于紫砂壶具有实用和欣赏价值,很快成了皇室的珍品。明初,
紫砂陶又有了较大的发展,畅销国内市场。到了万历年间,紫砂壶的工艺达
到了新水平,精美的紫砂茶壶沿着丝绸之路畅销波斯、阿拉伯和世界各地,
成为一种“神品”。当时,制作紫砂茶壶的能工巧匠层出不穷。紫砂壶有独
特的艺术风格,它有深紫、褐色、淡黄色等多种讨人喜爱的风采。更神奇的
是,用它泡茶,“色、香、味皆蕴”,使茶叶越发浓郁芳沁,泡茶隔夜不馊,
故赢得了“茗壶莫妙于砂”、“世间茶具砂为首”的赞语。
梳篦的由来
在我国古代,梳篦统称为“栉”,是女子的簪、胜、钗、珠花、步摇、
金钿、勒子、栉等八大古代首饰品之一。因而,引申为妇女的发饰。苏轼有
诗曰:“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
据考古学家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骨头做的
原始发梳,用以梳理和挽结头发。在新石器文化和齐家文化的陶器上,还发
现先民们以篦子作工具,将陶器印上一列一列的纹饰。商周时代,出现了铜
梳篦。唐宋时期,更加精美华贵的金银梳篦问世。以后,木梳才逐渐多了起
来。竹料的篦子,则比木梳要晚。但从出土文物来看,至少也有700多年的
历史了。
早在数百年以前,江苏常州就以生产梳篦驰名国内,是我国最负盛名的
“梳篦之乡”。在清代,每年向皇室进贡60张黄杨木梳和60张象牙梁高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