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近思录-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然后可以讲为学之方耳。 
     2·70朱子曰:专做时文底人,他说底都是圣贤说话,且如说廉他也会 
说得好,说义他也会说得好,待他身做处,只自不廉,只自不义。缘他将许 
多话,只是就纸上说,廉是题目上合说廉,义是题目上合说义,都不关自家 
身己些子事。 
     2·71朱子《答吕子约》曰:示喻日用工夫如此甚善,然亦且要见得一 
大头脑分明,便于操舍之间有用力处,如实有一物,把住放行在自家手里, 
不是谩说求其放心,实却茫茫无把捉处也。 
     2·72朱子曰:果有所得,出言吐气,便自不同,才见如此分疏解说, 
欲以自见其能,而唯恐人之不信,便是实物所得。 
     2·73朱子曰:圣贤言语尽多了,前辈说得分晓了,学者只将己来听命 
于他,切己去做。依古人说的行出来,便是我底,何必别生意见,硬自立说, 
此最学者大病,不可不深戒。 
     2·74朱子曰:近来彼中学者,未曾理会读书修己,便先怀取一副当功 
利之心,未曾出门踏著正路,便先做取落草由径之计,相引去无人处,私语 
密传以为奇特,直是不成模样,故不得不痛排斥之。 
     2·75朱子曰:如今工夫,须是一刀两段。所谓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 
血,使之历历分明开去,莫要含糊。 
     2·76朱子曰:学者最怕因循。又曰: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 
缓。 

… 页面 52…

                                 卷三致知 

     此卷论致知,而所谓致知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然穷理之方,程子谓, 
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事接物而处其当皆是。故 
其工夫实未易尽,而尤莫大于读书。学者由四书而递及五经,又会通乎濂洛 
关闽之指归,以与经书从事,然后推以观史而辨其是非得失之致焉,则真所 
谓穷理以进其知者矣。 

     3·01朱子曰:古之学者,潜心乎六艺之文,退而考诸日用,有疑焉则 
问,问之弗得弗措也。古之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者如此。 
     3·02朱子《答王子合》曰:所喻思虑不一,胸次凝滞,此学者之通患, 
然难骤革,莫若移此心以穷理,使向于彼者专,则系于此者,不解而自释矣。 
     3·03朱子曰:日用之间,随时随处,提撕此心,勿令放逸。而于其中, 
随事观理,讲求思索,沉潜反复,庶于圣贤之教,渐有默相契处,则自然见 
得天道性命,真不外乎此身。而吾之所谓学者,舍是无有别用力处矣。 
     3·04朱子曰:日用之间,止教此心常明,而随事观理以培养之,自当 
有进。 
     3·05朱子曰:天下之理万殊,然其归则一而已矣,不容有二三也。知 
所谓一,则言行之间,虽有不同,不害其为一,不知其一而强同之,犹不免 
于二三,况遂以二三者为理之固然而不必同,则其为千里之谬,将不俟举足, 
而已迷错于庭户间矣。 
     3·03王子充问:某在湖南,见一先生只教人践履。朱子曰:义理不明, 
如何践履?曰:他说:“行得便见得。”曰:如人行路,不见便如何行?今 
人多数人践履,皆是立标致去教人。自有一般资质好底人,便不须穷理、格 
物、致知。圣人作个 《大学》便使人齐入于圣贤之域。若讲得道理明时,自 
是事亲不得不孝,事兄不得不弟,交友不得不信。 
     3·07朱子曰:见道极明白,故其言之极平易,似浅近而实深远,卓乎 
义不可及也。 
     3·08朱子曰:天下之事,巨细幽明,莫不有理。未有无理之事,无事 
之理,不可以内外言也,若有不可推者,则岂理之谓哉。 
     3·09朱子曰:惟其察而精之也入毫芒,是以扩而充之也塞宇宙。 
     3·10朱子曰;天下只有一理,此是即彼非,不容并立,故古之圣贤, 
心存相见,只有义理,都不见有利害可计较。日用之间,应事接物,直是判 
断得直截分明,而推以及人,吐心吐胆,亦只是如此,更无回互。 
     3·11朱子曰:讲学正要反覆研究,方见义理归宿处。 
     3·12朱子曰:今之人知求鸡犬而不知求其放心,固为大惑。然苟知其 
放而欲求之,则即此知求之处。一念悚然,是亦不待别求入处,而此心体用 
之全已在是矣。由是而持敬以存其体,穷理以致其用,则其日增月益,自将 
有欲罢而不能者。 
     3·13问:看道理不出,只是心不虚静否?朱子曰:也是不会去看,会 
看底,就看处自虚静,这个互相发。 
     3·14朱子曰:天下事一一身亲历过,更就其中屡省而深察之,方是真 
实穷理。 
     3·15朱子曰:格物者,知之始也;诚意者,行之始也。 

… 页面 53…

     3·16朱子曰:博杂极害事。范醇夫一生作此等工夫,想见将圣贤之言, 
都只忙中草草看过,抄节一番便了,无不曾仔细玩味,所以从二先生许久, 
见处全不精明,岂可不戎耶! 
     3·17朱子曰:大抵思索义理,到纷乱窒塞处,须是一切扫去,放教胸 
中空荡荡地了,却举起一看,便自觉得有下落处。 
     3·18朱子曰:便是看义理难,又要宽著心,又要紧著心,这心不宽, 
则不足以见其规模之大,不紧则不足以察其文理之细密。若拘滞于文义少间, 
又不见他大规模处。 
     3·19朱子曰:见得人情事,几未甚分明,此乃平日意思不甚沉静,故 
心地不虚不明,而为事物所乱,要当深察此病而亟反之。 
     3·20朱子曰:作诗间以数句适怀亦不妨,但不用多作盖便是陷溺尔。 
当其不应事时,平淡自摄,岂不胜思量诗句,至如真味发溢,又却与寻常好 
吟者不同。 
     3·21朱子曰:致知者,诚意之本也;谨独者,诚意之助也。 
     3·22洪庆将归,朱子召入与语曰:如今下功夫,且须端庄存养,独观 
昭旷之原,不须全费工夫,钻纸上语,待存养得此中昭明洞达,自觉无许多 
窒碍,恁时方取文字来看,则自然有意味。道理自然透彻,遇事自然迎刃而 
解。 
     此等语不欲对诸人说,恐他不肯去看文字,又不实了。且教他看文字, 
撞来撞去,将来自有撞著处。凡看文字,非是要理会文字,正要理会自家性 
分上事也。 
     3·23朱子曰:理会道理,到众说纷然处,却好定著精神看一看。 
     3·24朱子曰:读书是格物一事。 
     3·25朱子曰:读书须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体察。 
     3·26朱子曰:读书只一遍,读时便作焚舟记。止此相别,更不再读, 
便记得。 
     3·27朱子曰: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见得真味。 
     3·28朱子曰:某解经只是顺圣贤语意,看其言脉贯通处。为之解释, 
不敢自以己意说道理。 
     3·29朱子曰:解经不可做文字,止合解释得文义通,则理自明,意自 
足。今多去上做文字,只说得自一片道理,经意都磋过了。要之经之于理, 
亦犹传之于经。传所以解经也,经明则可无传;经所以明理也,时明则可无 
经。 
     3·30一学者苦读书不记。朱子曰:只是贪多,故记不得。福州陈正之 
极鲁钝,每读书只读五十字,必二三百遍方熟,积习读去,后来却无书不读。 
     3·31朱子曰:论孟工夫少,得效多;六经工夫多,得效少。 
     3·32朱子曰:昔五峰于京师,问龟山读书法,龟山云:“先读《论语》。” 
五峰问:“《论语》二十篇,以何篇为要?”龟山曰:“事事紧要。” 
     3·33朱子《答汪子卿》曰:深探圣贤之言,以求仁之所以为仁者,反 
诸身而实用其力焉。则于所以不违不害者,皆如有物之可指,而穷通得失之 
变,脱然其无与于我矣。 
     3·34朱子曰:孟子说四端处,极好思索玩味,只反身而自验其明昧浅 
深如何。 
     3·35朱子曰:《大学》“在明明德”一句,须常常提醒在这里,他日 

… 页面 54…

长进处在这里。 
     3·36朱子曰:见得义当为,却说不做也无害,见得利不可做,却说做 
也无害,便是物未格,知未至。见得义当为决为之,利不可做决是不做,心 
下自肯自信,便是物格知至。 
     3·37朱子曰:只是见不透,所以千言万语,费尽心力,终不得圣人之 
意。《大学》说格物,都只是要人见得透,且如杨氏为我,墨氏兼爱,他欲 
以此教人,他岂知道是不是,只是见不透。如释氏亦设教授徒,他岂道自不 
是,只是不曾见得到,但知虚而不知虚中有理存焉。此《大学》所以贵穷理 
也。 
     3·38朱子曰:《中庸》未易读,其说虽无所不包,然其用力之端,只 
在明善谨独。所谓明善,又不这思虑应接之间,辨其孰为公私邪正而已,此 
穷理之实也。若于此草草放过,则亦无所用其存养之力矣。 
     3·39朱子曰:《易》之为书,文字之祖,义理之宗。 
     3·40朱子曰:一至十为河图,虚其中以为易;一至九为洛书,实其中 
以为范。 
     3·41朱子曰:《易》有象然后有辞,筮有变然后有占。象之变也,在 
理而未形于事者也;辞则各因象而指其吉凶;占则又因吾所值之辞而决焉。 
其示人也益以群矣。 
     3·42朱子曰:《尚书》贯通犹是第二义,直须见得二帝三王之心,而 
通其所可通,毋强通其所难通。 
     3·43朱子曰:《诗》,之为经,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 
之具。 
     3·44朱子曰:读《诗》之法,只是熟读涵泳,自然和气从胸中流出, 
妙不容言。不待安排措置,务自立说,只恁虚心平读,意思自足。上蔡云: 
 “学《诗》须先得六义体面,而讽咏以得之。”此是读《诗》要法。 
     3·45朱子曰:看《春秋》,且须看得一部《左传》,首尾意思通贯, 
方能略见圣人笔削与当时事之大意。 
     3·46朱子曰:古礼非有经,盖先王之世,上自朝廷,下达闾巷,共仪 
品有章,动作有节。所谓礼之实者,皆践而履之矣,故曰礼仪三百,威仪三 
千,待其人而后行,则岂必简策而后传哉!其后礼废,儒者惜之,乃始论著 
为书,以传于世。 
     3·47朱子曰:学礼先看《仪礼》,《仪礼》是全书,其他皆是讲说。 
     3·48朱子曰:《周礼》一书,广大精密,周家之法度在焉。 
     3·49朱子曰:《孝经》只前面一段,是曾子闻于孔子者,后面皆是后 
人缀辑而成。 
     3·50朱子曰:周子《通书》,近世道学之源也。而其言简质若此,与 
世之指天画地,喝风骂雨者,气象不侔矣。 
     3·51朱子曰:修身之法。《小学》备矣,义理精微,《近思录》详之。 
     3·52朱子曰:须看孔孟程张四家文字,方始讲究得著实,其他诸子, 
不能无过差。 
     3·53朱子曰:《近思录》好看。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录》,四 
子之阶梯。 

… 页面 55…

                                 卷四存养 

     此卷论存养。盖存养之功,实贯知行,故编此以列乎二者之间,见致知 
涵养,互发兼修,不可偏废,而后有以为力行之地也。 

     4·01朱子曰:欲应事先当穷理,而欲穷理,又须养得心地本原。虚静 
明彻,方能察见几微,剖析烦杂,而无所差措。 
     4·02朱子曰:主敬者存心之要,致知者进学之功。二者交相发焉,则 
知日益明,守日益固,而旧习之非,自将日改月,化于冥冥之中矣。 
     4·03朱子曰:主敬之说,不必多言,但熟味整齐严肃、严威俨格、动 
容貌、整思虑、正衣冠、尊瞻视,此等数语,而实加功焉。则所谓直内,所 
谓主一,自然不费安排,而身心肃然,表里如一矣。 
     4·04朱子曰:礼乐固必相须。然所谓乐者,亦不过谓胸中无事而自和 
乐耳,非是著意放开一路而欲其和乐也。然欲胸中无事,非敬不能,故程子 
曰:“敬则自然和乐。”而周子亦以为“礼先而乐后,”此可见也。 
     4·05朱子曰:读书涵泳义理,久之有味,自不见得世间利害荣辱之有 
异也。 
     4·06朱子曰:敬之一字,乃圣学始终之要,未知者非敬无以知,已知 
者非敬无以守。若曰先知大体,而后敬以守之,则夫不敬之人,其心颠倒缪 
乱不暇,亦何以察夫大体而知之耶? 
     4·07朱子《答吕伯恭》曰:承谕整顿收敛,则入于费力,从容游泳, 
又堕于悠悠,此正学者之通患。按程子尝曰,亦须要自此去到德盛后,自然 
左右逢其源,今亦当日就整顿收敛处著力,但不可用意安排等候,即成病耳。 
     4·08杨道夫曰:罗先生教学者静坐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作何气象,李先 
生以为此意不惟于进学有力,兼亦是养心之要。而遗书有云:“既思既是已 
发”,与前所举有碍否? 
     4·09黄直卿曰:此问亦切,但程先生剖析毫厘,体用明白;罗先生探 
索本原,洞见道体。二者皆有大功于世,善观之则亦并行而不相悖矣。况罗 
先生于静坐观之,乃思虑未萌,虚灵不昧,自有以见其气象,则初无害于未 
发;苏季明以求字为问,则求非思虑不可。此伊川力辨其差矣。 
     朱子曰:公虽如此分解,罗先生说,终恐做病。如明道亦说静坐可以为 
学,谢上蔡亦言多著静不妨。此说终是小偏,才偏便做病。道理自有动时, 
自有静时,学者只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见得世间无处不是道理,虽至微 
至小处,亦有道理。便以道理处之,不可专要去静外求,所以伊川谓,“只 
用敬不用静”,便说得平,也是他经历多,故见得恁地。若以世之大段纷忧 
人观之,会静得固好,讲学则不可有毫发之偏。 
     4·10朱子曰:思素义理,涵养本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