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这个时期,印度居民主要信仰佛教,境内有大量佛教建筑。佛
教建筑所使用的建材以石质居多,如使用石材来建盖礼拜殿堂,建盖修行的
… Page 51…
禅室,建盖下榻的僧房等。印度居民兴建的佛教礼拜殿堂外观上呈下方上圆
形式,四周修有回廊。回廊都是石质,通常还在石壁上浮雕或浅浮雕一些佛
教故事。印度佛教建筑对于西域早期佛教建筑,以及中原早期佛教建筑都有
深刻影响。
丧葬习俗这个时期,由于宗教信仰不同,文化承袭不同,丧葬习俗呈现
出多彩特征。总的讲来,在丧葬习俗方面,印度人不但相当多地保留了原始
文化的东西,而且吸收了许多宗教信仰文化。
这个时期的印度居民,主要有四种埋葬死者的葬俗。
其一,天葬法。一些印度居民相信:人的躯体与灵魂是二体世界,即灵
魂与肉体是不相干的。灵魂只是寄居躯体之内。由于这种思想意识,印度居
民流行天葬法:亲人死后,将尸体置于原野上,任往返奔突的野兽或禽鸟撕
扯食肉。这种丧俗源于印度遥远的古代时期,而后在印度东北部地区长期流
行。这种葬俗对与其相邻的西藏地区的古代居民有过至深的影响。至到今天,
西藏境内的一些不太发达的地区,还保留着这种葬俗。
其二,水葬法。印度居民相信:在物质世界当中,水是最为洁净的,因
而,将尸体沉入水中,任水中的鱼鳖食其腐肉,则是最理想的埋葬亲友的方
法。这种方法产生的时代也很古老,而且是亚洲许多古老部族共同享有的葬
俗。我们在北亚草原、南亚鱼米之乡、西亚深山老林之中,都能发现这种丧
俗的存在。关于这种丧俗的传播情况,目前还不能理出一个清晰的线索。
其三,火葬法。在亚洲许多古老部族当中,有一种共同的认识:在所有
物质当中,火是最为纯洁的,因而火葬则是最为隆重和圣洁的葬法。大约从
公元前500年开始,印度古代居民就接受了火葬习俗。火葬习俗首先是在婆
罗门教中得到认可,接着在佛教的教义中得到了认可。大概受佛教文化影响
至深,在我们这个时期,印度的僧俗世界,都喜欢使用火葬。印度居民的火
葬习俗是这样的:亲友去世以后,先是将尸体洗净,然后将尸体架于一堆干
柴之上(由于地位不同,干柴的品种是不一样,地位越高,干柴的质量就起
好。干柴的质量是以其能够产生的温度来衡量的);纵火焚烧尸体之后,再
从火烬之中拣取未烧尽的骨骸,将其存放在盖好的灵塔之内。
其四,最简单的埋葬死者的方法——土葬。这种方法虽然简便易行,但
是在印度似乎并不十分流行,文献对这种葬法很少反映。考古家发现的土葬
居民,其社会地位都不太高,或能反映土葬流行的社会阶层。应当说,在印
度古代时期,土葬是下层居民实行的葬法之一。
与中国古代居民完全不同,印度居民在亲友去世以后,通常不为死者服
丧,当然也就不存在与其紧密关联的服丧制度了,比如守灵制度、服孝制度、
守陵制度、哭陵制度、守孝时的服舆制度等等。印度与中国有着频繁的政治
经济文化商业交往,而其丧葬习俗彼此之间从不产生相互影响。这种现象说
明两个国度有着不同的、都是较为成熟的丧葬习俗和制度。
(4)法律、礼仪与禁忌
印度是一个古老而又享有文明的国度,其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而然地
形成了一些反映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潜移默化地反映在印度
古代的法律和禁忌当中。
法律成文的法律是调解和制约各个社会阶层居民利益的根本标尺。早在
我们之前,印度已经形成了较为严密的,业已形成文字的法律,比如众所周
知的摩奴法典,全称“摩那婆达摩奢斯坦罗”法典,就是其中的一部。摩奴
… Page 52…
法典开始编纂于公元前5世纪,是印度各种习惯法的汇编。在我们这个时期,
摩奴法典还在编纂的过程中。多数专家都认为:摩奴法典最后编定于公元前
后。
我们这个时期,印度的法律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的宗旨就是镇压农
民的反抗,维护自己的即得利益。印度法律规定:凡是反对现实政权的人,
必定要处以死刑 (印度的死刑只有砍头一种);印度的法律没有蹲监狱这一
处罚,如果犯了小罪,就实行罚款制度 (这一点与中原古代政权不同,而更
接近于西方古代法律制度);印度与古代中国相似,存在摧残性的体罚制度。
如果对长者,以及身份比自己高贵的人表现出不恭敬,法律规定可以处罚,
处罚的程度和方法视其情节轻重决定,可以处以断臂、刖足、割鼻或割耳处
罚等。和欧洲,特别是与地中海古代国家的法律相近,印度有流放的处罚(中
国没有这种处罚),如果一位印度居民,无论是什么身份,犯了某些印度法
律,印度政府有权将其流放到国外去,不允许犯法的人返回本土。
礼仪 印度居民有严格的礼仪制度,各个社会阶层都承认并使用这些礼
仪。平等男性相见,最为普通的行礼仪式为双手合十礼;道上,社会地位低
的居民遇到了社会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必须垂手侧立道旁,待对方走后,才
能继续赶路;印度还流行舔足和摩踵的礼仪方式,这是最为隆重的礼仪形式,
只有在对对方表示最大的尊重时才行此礼。
禁忌 印度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些禁忌。禁忌涉及到了印度居民生
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印度古代居民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印度居民对于宗
教是很虔诚的,对于有些亵渎神灵的行为,印度居民是无法忍受的。印度居
民尊右而鄙左,并在行路、让道、坐席、会客中严格遵循这一习俗。印度居
民比较封建,而且男尊女卑,妇女通常不出远门,若必须出门,则需用面纱
将面遮住,以防生人去瞅娇容;印度居民等级制度森严,不同等级居民彼此
之间交往有严格的限制,如种姓不同,或者地位不同,他们通常是不能坐在
一起的。印度习俗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隔一个等级的居民不能在一起就
餐,不能皮肤相接触,更不能彼此通婚。印度居民当中有一些贱民,他们通
常于白天不能上街,若是必须上街,就需在脖子上系一个可以发出声响的铃
子,以警告过往行人。印度居民很讨厌撒谎,他们在各种条文中都对此事做
了规定,这种习俗影响到了佛教,于是佛教最简单的五条戒律当中,就有不
打逛语一条戒律。
(5)科学、文学与娱乐
科学 印度各族人民在我们这个时期,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文化水平发展阶
段,因而产生了较高的科学和技术。
首先,在这个时期,印度的哲学是相当活跃的。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哲学
都在世界古代的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们都是唯心主义哲学。在这个时
期,印度出现了唯物主义哲学流派,其中斫婆伽学说最有影响力。除了婆罗
门哲学、佛教哲学和斫婆伽学说之外,此时的印度还流行着许多哲学流派,
如吠檀多派、瑜伽派、弥曼差派、胜论派、正理派和僧法派等。眼界宽广、
思维深邃是古代印度哲学的特点。古代印度哲学对于许多古代民族的哲学观
点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哲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印度哲
学,特别是印度佛教哲学的影响。
其次,印度的自然科学在这个时期也有很大发展。比如天文学,在希腊
天文学的影响之下,这个时期,印度形成了自己的历法;印度人将一年分为
… Page 53…
12个月,每月30天,而后每逢5年又加上一个闰月(即第13个月);这个
时期的印度人已经知道: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地球是圆形的,并推测地球是围
绕着自身的轴旋转的。古代印度人还在数学方面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创造了10进位制;发明了零的概念;已经知道开平方和开立方;能够准
确地算出圆周率 (3。1416);懂得三角几何的运算。印度的化学也很发达,
能够生产出盐酸、硫酸、硝酸和各种盐,并能制造各种染料和化妆品等。
文字与文学公元前3世纪前后,印度居民已经掌握了很发达的文字,这
就是梵文。印度居民称其为提婆那伽书写体。这种文字在古代得到广泛地应
用。使用这种文字的民族很多,但是其语言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差异。
我们这个时期,印度文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出现了民间故事、寓言和童
话集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潘查檀多罗(五卷书)”和“希多波迭沙(有益
的教训)”。印度戏剧在这个时期也诞生了,它是由哑剧发展而来的。最近
一段时间的研究表明,印度戏剧没有受西方影响,而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印
度的诗歌在这个时期也很活跃,出现了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婆(公元5世纪)。
他是一个抒情诗人,还是一个剧作家。佛教本生故事除了说教之外,还在文
学上占有一定地位。
据现有资料,印度此时的音乐和舞蹈已经达到了较高阶段。印度的音乐
和舞蹈对中亚古代居民、西域古代居民,并通过中亚和西域古代居民,传播
到了中原,给中原的音乐和舞蹈注入了活力。除了音乐和舞蹈之外,此时的
印度,杂技和魔术等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很有生命力。
… Page 54…
五、古代北方草原居民的生活习俗
世界古代后期,北方草原古代游牧居民相当地活跃。由西向东,游牧民
族主要有哥特人、突厥人和匈奴人。这些游牧部族拥有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
部族文化高度发展。崛起之后,向南发展,给南部农业世界增加了军事压力。
这个时期,是北方草原居民最活跃的时代,是北方草原居民文化最为发达的
时代,是北方草原居民给世界文明增添绚丽色彩的时代。
1。哥特人的生活习俗
哥特人,也即哥托内斯人,又称温底尔人。公元前1世纪前后,哥特人
数量不多 (约数万人),生活和栖居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这个时期,哥特
人还处在原始社会时期,他们使用木器或者青铜器。
稍后,哥特人与南方世界发生接触,为追求文明,便谋求向南迁徙,以
靠近罗马文明。哥特人南迁,简要地说,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公元前 1
世纪,哥特人开始离开自己的祖居地,向南迁徙。他们越过了波罗的海,来
到了维斯杜拉河口。这是他们南迁的第一站。公元2世纪初期,哥特人筹足
了力量,开始向南俄草原渗透。当时,罗马人控制南俄草原的南部地区,萨
尔马提亚人则控制着南俄草原的东部地区。哥特人好战,作战顽强,颇具威
慑力,他们冲破了罗马人和萨尔马提亚人的重重防线,赶走了萨尔马提亚人,
与罗马人修好,在南俄草原定居下来。这是他们南迁的第二站。与罗马人频
繁接触,向罗马人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使得哥特人的社会经济发生了很
大变化。他们开始举行第三次迁徙。第三次迁徙以松散的自由的方式进行,
有的部落迁居于多瑙河东岸,有的部族越过多瑙河。3世纪中叶,哥特人的
三四十万大军,频繁进攻罗马,对罗马人进行掠夺。他们在色雷斯境内打败
了罗马军团,杀死罗马皇帝,进入到罗马帝国腹地。这是哥特人西迁的第四
站。进入到罗马帝国之后,因为定居地域的关系,哥特人形成东西两支。东
哥特人生活在德涅斯特河以东至顿河流域之间;西哥特人生活在德涅斯特河
至多瑙河下游之间。4世纪,哥特人与西迁的匈奴人相遇,遭到严重打击,
被迫举行第五次南迁 (一部分实际上是西迁)。在西迁的过程中,东哥特人
在南欧建立了东哥特王国,西哥特人在地中海南岸建立了西哥特王国。
(1)哥特人的社会经济
游牧经济 哥特人的社会经济以游牧为主,这在恺撒时代的一位史学家的
调查报告中有所反映。恺撒时代,恺撒想利用哥特人,于是便派遣了一位史
学家充任使节,前往哥特人的营地,去了解他们的经济和生活情况。史学家
去了哥特人那里,对哥特人的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了解,而后带着调查报告
返回。报告说:哥特人不喜欢从事农业劳动,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罗马人
说:哥特人的牲畜主要是羊,其次是牛,再其次是马;哥特人的牲畜没有良
种,或者个头小,或者样子长得难看;哥特人的马匹不会奔跑,都是一些走
马;哥特人的牛没有犄角,有很肥厚的膘。
农业耕作哥特人虽然不喜欢农业生产,但并不是没有农业经济。近些年
来,考古学家在其境内发现了许多农田,说明哥特人有农业经济。哥特人耕
种土地,具有临时性质。他们种植农作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获得酿酒
的原料——谷物。他们的农业耕作是粗放性经济:开荒采用烧荒法;妇女从
… Page 55…
事农业劳动;每块土地都只耕作一年,随后便放弃。
狩猎经济 哥特人对狩猎倾注了极大兴趣。一则想从其中悟得实战技术;
二则通过狩猎获得一些生活资料(肉食和皮毛)。哥特人猎取动物,以谋得
糜鹿为主。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