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沈老爷子看起来似乎要先失望一下了。孙立恩已经在这位老人家头上看到了一个持续了59小时,28分钟又41秒的状态。
“吴秀丽,女,71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59。28。41)”
第965章 起点
今天的门诊结束后,孙立恩坐在座位上,深深的吐了一口气。
口罩里的空气感觉比之前更加污浊,他拎起一旁的加压喷壶,开始朝着自己身上喷了起来。
胸口的部位是喷壶消毒的重点照顾区域,橡胶手套同样也需要持续的使用手消维持无菌状态。孙立恩折腾了好几分钟,这才完成了对自己正面以及鞋底的消毒处置。
作为在一线工作的医生,孙立恩这几天在门诊上已经充分体验了一把之前云鹤同事们的艰难处境。资源不足仍然是目前云鹤的最大挑战。床旁CT机的运行速度有限,从第二天开始,孙立恩就不得不重新将一部分患者分流到了鹤安医院的影像科进行检查。为了保证空气流通,并且减少检查室内可能的病毒数量,云鹤神通广大的卫健委工作人员们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搞来了一堆工业用通气扇,对影像科检查室内进行强制通风。
强制通风肯定是不够的,于是孙立恩就在这里见到了真正属于科幻级别的场景——在强制通风的工业风扇前面,停着一辆小型的,可以喷洒消毒剂的……坦克?
根据远处操控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台紧急赶工做出来的智能消毒机器人。从接到相关任务要求到完成改装制造,全过程一共花了三天时间。
“这玩意真的是三天就可以完成的么?”在看到那台小坦克之后,孙立恩感觉自己的神经受到了巨大冲击。这玩意怎么看都不像是一开始就设计用来进行消毒的设备——哪个公司会在设计研发会议上兴致勃勃的提出“我们要建造一台能够通过无线电遥控的,尺寸在一米一乘以一米七五,高度八十五厘米的履带式消毒机器人”呢?
“平台是通用的,上面的负载是新加上去的。”那位工作人员像是在介绍自己的孩子一样,非常自豪的说道,“按照现在的负载,它可以持续在原地提供六个小时的消毒喷雾,如果进行场地消毒的话,每天作业面积在二十万平方米以上。”
根据这位工作人员的说法,这台“机器人”原本应该是某个创业企业的首款产品——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在农田间活动,并且向农作物均匀喷洒农药。但用在防疫工作上,效果却好的出乎意料——甚至不太需要改变机身结构,只要调整一下喷雾量即可。
科技积极参与到抗疫的工作中,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好消息。而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人员都在积极投身到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研究当中,这为抗击疫情的战斗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好消息。
除了对疫苗的研究正在迅速展开以外,孙立恩也能够明确的感觉到这台名为“国家”的机器正在迅速进行调整,并且开始全力对全新出现的这种病毒展开攻防战。昨天,距离云鹤最近的地级市黄州市卫健委主任被直接火线免职。这个消息让几乎所有人都拍手叫好——在国家监委的督导组面前,这位本来应该掌握黄州市全市医疗系统的大管家竟然表示,自己不知道黄州市能够提供多少床位接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不知道现在有多少确诊患者,不知道黄州市能有多大的检验能力。
这个举措传达了一个非常有力的信号——现在所有政府部门的唯一工作重心就是防疫,就是和病毒抢时间、抢速度、抢人命。
在这个特殊时期,容不得一丝半点的“敷衍了事”。这是一种全新的烈性传染病,它对于医疗系统的压力极大,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有极强的威胁性。敷衍了事的代价就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这个代价是国家和政府不能容忍,无法接受的。
任何阻碍国家对抗疫情的东西都必须被铲除,所有妨碍国家意志保护人民群众的事情都必须让路。一直忙着给患者看病的孙立恩忽然有些恍然,他想起来了自己老爹以前感慨过的一句话。
“没有什么事情难得住认真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去年宁远和常宁地区大雪,但道路交通仅仅中断了几个小时而已。开着自家的乌尼莫克运送了好多趟药物的孙宏斌对着孙立恩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同样是大雪,几年前的那场让交通中断了三天。这次的雪比之前的还要大,但影响却小了很多。”
虽说这句感慨有它特定的时间和背景,但孙立恩现在却对这句话有了一种些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感触。作为一名有状态栏加持的医生,他对于这种规模的疫情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被动挨打。孙立恩不是没想过,把自己绑在旧海关大楼顶的旗杆上,开着状态栏往下看谁是感染者这种事儿。但哪怕他完全不用在乎自己的感受,要让全云鹤人民在海关大楼前的大街上走上一圈也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医生不应该是对抗疾病的首选,尤其是在传染病面前,医生的力量其实是非常渺小的。要想战胜一种已经处于流行状态下的烈性传染病,那就只能毫无保留的动用所有力量和手段,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对抗。
比如控制人群,比如集中隔离。
回到酒店之后,孙立恩惊喜的看到了一条消息——距离云鹤市传染病院大约三十一公里外的一个酒店被开辟为了集中隔离点。这家酒店位于高新区,负责接待的是酒店周围的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
这是云鹤市的第一个集中隔离点,同时也是孙立恩一直期盼的一个好消息——现在有症状的患者增加速度太快,而对云鹤现有的医疗资源改造和新增治疗能力速度有限,PCR检测增速也相对较慢。对于这些疑似病例,一方面得不到核酸检测确诊,一方面又不能冒险让他们回到社区。
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将这些疑似病例进行集中隔离,然后等待核酸检测能力跟上需求后,再对这些疑似病例进行确诊转归。
开设一个集中隔离点很明显是不能满足现在云鹤对于隔离的需求的。但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只要有了一个可以参考的例子之后,其他区域内跟进起来就要方便很多。
这家隔离点绝对不会是第一个集中隔离点,而集中隔离点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在医疗资源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医生应该接受那些紧急的,需要医疗干预的患者,换言之就是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但轻症患者也需要得到治疗——他们需要接受药物干预,和健康人群隔离,需要健康检测以防止他们迅速从平稳状态转入更严重的情况。
而这样的轻症患者,在有了完善防护设备的社区医院就能够得到足够的医疗支持。但现状却是,轻症患者也会被核酸检测为阳性,并且被送入定点医院,消耗原本可以用于治疗重症甚至危重症患者的医疗资源。
集中隔离点会是一个起点——一个临时建立的,用于分流轻症甚至无症状患者的分级医疗机构的起点。
这不是孙立恩的幻想,也不是什么毫无依据的社会空想。要想让医疗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应用,那就必须重新建立起一个可以胜任疫情期间特殊需求的医疗分流制度。在这个制度得到建立之前,哪怕再建五座十座火神山雷神山医院,那也是白费。
第966章 集合力量
在孙立恩的视角中,云鹤的情况开始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改变。而导致这个改变被他所感知到的主要原因,是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到了抗击疫情的战斗当中。
云鹤市传染病医院之前的所有卫生保洁工作和应当由物业部门负责的工作,在封城前就全部由医院里的医生和护士们负责。而在医疗队抵达之后,他们所负责的病区相关工作内容,也需要由医生和护士们承担。
在穿着防护服对患者进行抢救和治疗的间隙,医生和护士们还需要帮忙打开水、喂饭、倾倒便盆、转运生活和医疗垃圾、运送药物以及氧气瓶……各式各样的繁琐工作极大的削弱了医务工作人员们的精力和体力。
而现在,医疗队的成员们终于可以从这些工作中解脱出来了——云鹤市传染病院来了一大批志愿者。
在医生们看来,现在这个时间段上,敢于出门协助进行社区防疫工作的志愿者们就已经是“胆大包天”的角色了。而敢于穿着防护服,在红区里进行保洁工作的这些志愿者……说难听点,孙立恩甚至觉得他们是做好了赴死的准备的。
和医生们不一样,在红区里工作的志愿者们大多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虽然在进入红区前,他们的着装过程和结果同样经过了护士长们的仔细检查,但这仍然不能在心理上解决掉他们紧张的情绪问题。要辨穿着工业用防护服的人究竟是医护人员还是志愿者,其实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小窍门。
那些走路姿势看起来特别紧张僵硬,甚至走起路来同手同脚的,绝对都是刚进红区的志愿者。
他们很紧张,很焦虑。但不得不说,这些新鲜血液进入到北五区之后,整个病区的气氛都活跃了不少。一些轻症患者在志愿者们的鼓励和帮助下开始下床进行活动,重症患者有了本地年轻人陪着聊天,心情也肉眼可见的在发生着好转。
而今天对于整个云鹤市传染病院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七十四岁的沈老爷子今天脱机,开始转为自主呼吸。
ECMO撤机本身的操作上并没有太多困难之处。但什么时候撤机,撤机之后对于患者的支持要做到哪一步,这都是需要许多专家殚精竭虑,再三权衡的东西。
沈老爷子最近的两次核酸检测都是阴性结果,理论上来说,他已经具备了转院或者出院的条件。但理论虽然成立,但沈老爷子距离出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他虽然积极进行着康复训练,但是老人家的肺功能本来就弱。被新型冠状病毒袭击之后,要恢复就更为困难。同时,一个多月的卧床治疗还给他带来了下肢深静脉血栓、肌肉萎缩等等一系列问题。缺乏肠内营养摄入导致的营养不良也在拖慢着老人家的康复进展。
以宋安省医疗组专家联席会议的判断,沈老爷子想要出院,最少还得在北五区里继续坚持上一个月。每天至少要搞三个小时左右的康复运动,并且还得大量摄入蛋白质和热量,以供身体进行修复。
但这总归是个好事,沈老爷子也是目前云鹤市传染病院唯一一名使用了ECMO并且成功脱机的患者。在这之前,加上沈老爷子一共有三名危重症患者使用了ECMO,但是另外两位由于病情的迅速恶化,并没能获得好转。
作为第一名成功脱离ECMO的危重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沈老爷子对整个医疗系统所带来的鼓舞作用不言而喻。至少整个北五区里,今天的气氛都仿佛正在过节一样喜庆热闹。
刚来到北五区的志愿者们听到沈老爷子成功脱机之后也很开心,他们组织的庆祝措施更加直接——其中一位志愿者原本的职业就是蛋糕师。她特意给自己的丈夫打了个电话,让同为蛋糕师的丈夫在店里做了一个大号奶油蛋糕送到医院来。
沈老爷子当然吃不了这个比脸盆还大三分的蛋糕,他在众人的簇拥下在蛋糕上切了一刀,然后尝了一口上面的奶油。剩下的蛋糕则被分给了整个北五区的所有患者——用那位蛋糕师志愿者的话来说,这是让大家都来沾一沾沈老爷子战胜病魔的喜气,祝愿大家都能早日康复。
第二个消息则没有那么好,2月1号的上午云鹤传染病院和鹤安医院所有的病床都已经满员了。
云鹤传染病院这两天已经出了六个病人,但这样的康复速度和六百八十四张开放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着的病床总数相比仍然微不足道。
鹤安医院的情况就更差一点,他们一共有319张开放床位,目前也已经全部收满。根据柳院长的反应,沈老爷子的老伴是他们收入的最后一名确诊患者。
而目前光是鹤安医院发热门诊诊断出的确诊患者中,就有至少三十人还在等待住院。
现在的问题就是这么直接——医院没有病床,没有能力收治更多的确诊患者。虽然他们的症状较轻,但他们依然是活动的传染源。不把这些确诊患者收治到医院里,阻断他们的社会活动,传播就无可避免、仍然会持续下去。
医生们对此能做的其实并不多,除了努力看好每一个病人以外,他们所能做的众多事情中,唯一能增加收治能力的方法就是在志愿者们的帮助下,对其他病区快速进行改造。志愿者们虽然不能作为施工人员和设备安装者,但是至少可以帮忙测试一下其他的生活电器究竟好不好用——就像是孙立恩之前在北六区测试电暖气一样。
南五区正在快速进行着改造,而这个区域的改造要比之前的北五区单独改造更加困难——改造后的北五区和南五区将融合成为一个大病区,并且全部由宋安省医疗队负责。因此,整个绿区和黄区都需要进行重新设计安排——至少不能像是以前那样,一侧完全放开作为绿区使用。
医疗组的所有人都在竭尽全力运转,剩下的……就只能交给其他人来做了。
现代社会,没有能够包打天下的孤胆英雄。在这种时期,人们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其他同属于“国家”机器上的组成部分运转做好他们的工作创造条件。
要战胜突如其来、气势凶猛的疫情,从来不能只靠一两个人的牺牲和觉悟。只有所有人都明白了自己的位置,并且在应有的位置上完成工作,我们才有胜利的可能。
对抗疫情,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而在这个战场上,穿着防护服的医护人员、前来云鹤支援的人民解放军、到处奔忙的公卫人员、科学家研究者、物流转运司机、防疫物资生产工人、政府工作人员、警察、义工、快递小哥、厨师、酒店服务员……甚至所有听从国家号召,待在家中减少出门的普通老百姓。
所有人都是战士,每一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螺丝钉。
想要战胜疫情,我们就需要所有的力量。
第967章 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