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士境能修炼《泼风快刀》,练到高深处,能一路破境到武士境。
所以他找到机会,给宋翔宇送了点礼,先留点印象,回头方便求教。
当然孔宏才这边也不落下,时常带一点干货当礼物,毕竟孔宏才也有几门不错的武功,比如《六合螳螂手》、《白虹剑》。
有灵根月桂树,只要肥料足够,再多武功也能修炼。
“你最近懈怠了。”
孔宏才收下干货,叮嘱道:“《十二路弹腿》也好,《疯牛大力拳》也好,就是一个字,练,一天十遍、百遍的练,不然靠你的资质,想进力士境难!”
“我在山中练武,偶尔打猎,感觉比在讲武堂有效果。”
“是这样吗?”
“是。”
“好吧,你自己把握,武道修炼,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孔宏才完全是看在礼物的面上提点几句。
见池桥松不以为然,他也不再多话。
下午时间,池桥松继续去上气功课,学员又跑掉几个,只剩下十个女学员和三个男学院,其中还包括他在内。
一身道袍的刘春对此并不在意,他道观、讲武堂两头拿钱,小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每天茶杯里都泡满枸杞,补得红光满面。
乍一看,真像是得道大贤。
“天上的霞光,就像一块抹布,你想着它攥在你手中,你拉着它不断擦拭天边,天上抹得干干净净,心中自然干干净净。”
偶尔兴起,刘春就会讲一段自己对《紫霞清尘》的领悟。
武道内功,温养内炁,相当玄乎。
能不能领悟,全凭个人机缘、悟性。
池桥松在台下盘膝打坐,把刘春的话反复咀嚼,似乎领悟到什么,但想要抓住的时候,又发现脑子混沌一片。
啥都没领悟。
“天边的霞光……抹布……天擦干净,心自然干净……”
他在脑海中联想到一大堆,什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什么观自在菩萨,什么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越想越远。
然后。
叮铃铃的铃声炸响。
刘春仿佛屁股下安装了弹簧,将茶杯一提,就站起身来,留下一声“下课”回荡,便消失在教室门口。
坐在垫子上没动,池桥松意犹未尽,他刚才感觉自己找到一点状态,却被铃声破坏。
“喂。”
一位女学员,走过来,悄悄拍了一下池桥松的肩膀。
池桥松转过头,看清楚来人。
天蓝色的大襟袄,斜岔开襟到腋下,露腕喇叭袖口,圆弧形的下摆点缀小花;黑色的及膝长裙下面,两截小腿笔直白皙;白袜子帆布鞋,乌黑齐耳短发上别了个素净发卡。
这是大夏民国近几年推出的文明新装。
传统又典雅。
“有事?”池桥松淡然问道。
“你晚上有没有空啊,我收到两张电影票,一起去看呗?”女学员带着一抹娇羞,眼神往旁边闪躲。
第十四章 留种
气质源于自信。
穿越过来的池桥松,有了一亩薄田金手指,又进阶力士境,整个人的气质可以说大幅度上涨,让他本就清秀的脸,都显得更帅了。
“不能找别人看吗?”池桥松认真的问道。
女学员脸一下子就通红起来,头也不回的跑出教室。
“唉。”
池桥松叹息。
不是他不懂少女情丝,只是对方长得欠缺美,而且,自己才十五岁,还不是考虑男女之情的年纪。
武道修行,元阳之身十分重要。
身体发育不成熟时,泄了元阳,日后怎么补都补不回来。
如此几天时间,他都在找寻《紫霞清尘》的灵感,可惜在内功方面真的没天赋,始终找不到气感气机。
“靠我自己怕是不行了,希望一亩薄田赶紧升级。”
等他周末再回家的时候,一亩薄田里的扁豆陆续成熟,满打满算两个月时间,一茬扁豆就种好了。
而隔壁几块山田里,池父池母播种的扁豆,还只是稀稀拉拉的豆苗,发芽率、生长速度都远低于一亩薄田。
“正常要长六个月呢。”池父赞叹。
扁豆苗从发芽到成熟,大约需要六个月时间,一亩薄田缩短到两个月,生长速度是普通田地的三倍。
池桥松说道:“爸,这是咱家的秘密。”
池父看了一眼薄田当中的月桂树,郑重点头:“我晓得,这后山田舍,我连你小姑父都不给他随便过来,别说外人了。”
先前池桥松扯了一个幌子。
说一亩薄田之所以有此神异,是因为他从山中找到一棵灵根,就是这棵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月桂树。
正是有月桂树散发能量,才让扁豆苗两个月成熟。
池父对此深信不疑。
“等咱家发家致富了,爸你去跑跑关系,把一道坎直接承包过来,到时候这片山地都是咱家的,外人就进不来了。”
“承包一道坎?”池父讶然,他从未想过,“这得多少钱?”
“你还怕我赚不到钱吗。”池桥松淡然道。
池父顿时欣然:“我回头就去镇里打听一下。”一道坎坐落在县城边上,但行政上隶属于城关镇管辖。
“那我先摘点扁豆,让妈炒个菜尝尝味道。”
池桥松把成熟的扁豆摘下来,中午的时候池母做了三个扁豆的菜,扁豆炒肉、清炒扁豆、扁豆炖土豆。
“好吃,真好吃!”一向不爱吃蔬菜的池桥武,一个劲的夹扁豆。
二婶也夸赞道:“又嫩又香又脆,这是咱家种的扁豆吗,怎么这样好吃?”
池小芽笑嘻嘻的说:“小芽爱吃扁豆。”
池桥松自己也尝了。
一亩薄田种出来的扁豆,不管是口感还是品相,都远超普通的扁豆。现在这个季节已经有扁豆上市,但与自家扁豆一比,云泥之别。
毫无疑问,这是一亩薄田的效果。
他当即说道:“爸妈,街上的扁豆几钱一斤?”
“三毛。”
“咱家的扁豆,卖个三块钱一斤,没问题吧。”
“三块一斤?”二婶咋舌,“哪有扁豆卖这样贵的。”
“县城里大户人家不少,别说三块钱一斤的扁豆,就是三十一斤的扁豆,他们也吃得起。”池桥松感叹。
大夏民国的贫富差距,是难以想象的巨大。
少数人攫取了国家百分之九十九的财富,正应了那句老话——穷的穷死,富的富死。
“卖点试试?”池父犹豫。
池桥松刚想答应,又想到什么,摇头:“算了,卖一点两点也成不了气候,等我做点实验看能不能再种出来,货源稳定了再卖吧。”
一亩薄田的扁豆,撑死了一千多斤。
量还是太少。
他想着先留种,实验这些扁豆种是不是离开一亩薄田,就会跌落回普通扁豆。如果是这样,还不如自家吃呢。
想花钱买到这样好的蔬菜,可不容易,卖给别人吃太可惜。
尽管才十五岁,池桥松却渐渐成为池家一锤定音之人,池父池母都没意见,二婶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扁豆不卖,自家也不吃,全部留种。
…
…
…
快到六月的时候,朱大元帅的副官,莅临讲武堂。
副官个子高高大大,穿着簇新的军服,腰间悬一把长穗剑,皮带上挂着一把蟒蛇左轮手枪——武道高手,手接子弹轻轻松松,配枪属于荣誉。
“兹任命刘文涛同志,为墨坎县讲武堂首席讲师,统筹讲武堂一应事务,教导学员习武向上,忠诚于朱光闪同志。”
副官宣读了一份任命书。
罗首席升职去了市立国术馆,他留下的位子经过一番抢夺,被之前不声不响的刘文涛接任,叫不少人惊掉眼珠。
哗啦啦。
礼堂里掌声一片,台上老师,台下学员,全都卖力鼓掌。
从副官手中接过委任书,刘文涛满面春风,笑容灿烂:“感谢署座厚爱,辛苦李副官亲跑一趟。鄙人刘文涛才疏学浅,却也要抖擞精神,兴盛讲武堂,回馈署座,为署座培养武道人才!”
哗啦啦啦。
又是掌声一片。
刘文涛感觉自己走上了人生巅峰:“李副官在此见证,我担任首席讲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领导讲话,总是冗长。
池桥松等几百名学员,很快就集中不起来精神,一个一个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李维维在池桥松耳边说道:“老周气死喽,稳稳的首席被刘老师抢了,嘿嘿,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真有意思!”
周向贤是罗首席的副手,在讲武堂的资历最老,武道境界也有武士境。
罗首席不在的这两周时间,都是他管理日常,屁股至少有一半坐上了首席讲师之位。结果最终赢家却是刘文涛。
刘文涛同样是武士境,比较默默无闻,谁也想不到他能上位。
“刘首席的后台是谁?”池桥松好奇问询。
“不知道。”
谁当首席讲师,对学员们无甚影响,毕竟学员们都在跟随勇士境老师,苦练入门横练功夫。还没有人能崭露头角,引起武士境老师的注意。
不过讲武堂就是个小江湖。
第二天就有小道消息流传开,周向贤被刘文涛打了突袭。一直以来周向贤都是走市立国术馆那边的路子,结果刘文涛却靠向了县知事。
县知事就是县里一把手。
墨坎县讲武堂设在本县,县知事自然有权干涉任命,这才有了刘文涛的突袭。
“这事没完,你信我,老周的脾气可不是面团捏的。”李维维一心想着看热闹,天天去打听周向贤的反应。
第十五章 日子有盼头
讲武堂老师们的恩怨,池桥松并没有多少兴趣。
他已经过了对什么都好奇的年纪,现在一心向武,惟愿武道昌隆,自乱世中脱颖而出,从此成为人上人。
“这些豆种真漂亮啊。”
池母一边晒着新收的扁豆,一边称赞。
淡淡的黄色扁豆粒,有种晶莹剔透的质感,煞是喜人。
一亩薄田的扁豆熟得很快,六月还没过去,扁豆已经熟透。所以七月刚刚到来,最后一茬扁豆已然采摘结束。
满田的扁豆秧,已经枯死在架子上。
池母采下豆荚,池父铲掉豆秧。
当最后一棵扁豆秧子扯掉,蹲在田埂上的池桥松,分明看到一道光从一亩薄田飞出,飞入自己脑海中。
随即一亩薄田的信息有了更新。
……
薄田二级:一亩/二亩(可具现化二亩,目前已具现化一亩,田亩需要相连)
肥料库:两包
本灵根(1):月桂树(《疯牛大力拳》圆满、《十二路弹腿》大成)
外灵根(0):暂无
灵作物:暂无
……
“升级了!”
种了一茬扁豆,一亩薄田升级为二亩薄田,升级比想象中要容易得多。
就是种一茬灵作物,才收获一包肥料,有点让池桥松不满,这肥料收集速度太慢,往后那么多武功等待自己去学。
肥料不够怎么办?
好在一个月能凝结一包,让肥料库暂时有了两包肥料库存。
另外,他已经可以种植两棵灵根,但目前仅有月桂树一棵灵根,武道内功根基所化的灵根,并未长出。
“似乎是因为我,还没领悟《紫霞清尘》的气感,内功尚无根基。”
“小松,帮我抻一下口袋。”池母呼喊。
池桥松收起遐思,开始抻口袋。
一袋漂亮的扁豆种,进了蛇皮袋子里,算上之前陆续收获的扁豆,一共从一亩薄田收获了六百斤干豆种。
产量颇高。
“下一茬种扁豆,还往这块田里种吗?”池父铲完豆秧,过来询问,“要是还继续种,我现在就翻翻土,还能赶上一茬。”
“不用了爸,这些扁豆种,往其它田里面种,这块地我再想想种什么。”
“豇豆、洋柿、大白菜、胡萝卜、菜薹……”池母嘀咕。
这都是本地七月份,最常种植的蔬菜——洋柿就是西红柿,是从海外流传过来的蔬菜瓜果,长得像柿子,因此叫洋柿。
大夏民国之外,洋人也有国家,发展出的武道毫不逊色。
“除了蔬菜,还能种什么庄稼?”池桥松问道。
池父回答:“种秋玉米,种秋西瓜,种绿豆,都可以,这山上最好种玉米,玉米好养活,就是收的不一定多。”
…
…
…
说实话种什么,池桥松也没有头绪。
一亩薄田,不,二亩薄田不管种什么,只要是农作物,都能算作灵作物,收获之后都能获得“经验”和肥料。
哪怕并非同时收获,一样可以积攒。
所以种什么并不重要,完全可以多种一些蔬菜瓜果。
他考虑一晚上,就决定把二亩薄田,开垦为自家的口粮基地:“爸妈,我打算把田舍的一亩地,扩展到两亩。”
“两亩能行?”池父疑惑。
池桥松肯定:“能行。”
“那成。”
“另外,我想是不是把两亩地都建成大棚,这样不管什么季节,种什么都行?”这是他思考的结果。
大棚蔬菜可以逆反季节,想种什么就种什么。
“要费不少钱哦。”池母心疼。
二婶说道:“小松是有大本事的,建个大棚以后想吃什么就种什么,还能种药材呢,小松练武不得吃药啊。”
自从腰包鼓起来,池桥松每天都会坚持药浴。
武道修行,最基础的道理,就是对身体破坏重组,让身体不断适应更高的强度。这种破坏重组,营养、滋补跟不上,很容易把根基损坏。
所以哪怕有金手指,帮助他武道速成,日常中池桥松依然要用药浴来修补身体。
一说到池桥松练武的事。
池母就再不迟疑:“那就建吧,他爸,你多操累些。”
池父敲了敲旱烟杆子,点头应道:“晓得,我回头就找人来建大棚,正好手面前还有钱,再从外面借点,应该够盖两亩大棚。”
“爸,我这还有三百。”池桥松掏出钱。
他的九百块钱,送送礼、买买药,再满足一下口腹之欲,已经花掉了六百多。
两下凑在一起,又从外面借了一笔钱,池父开始张罗大棚的事情。池桥松和池母,以及二婶得闲时,就去田舍周围开垦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