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嘁。”
……
第二天一早,南易和范红豆两人锻炼后,就在村里散步。
出了牌坊,来到村里的小型加工工业区。
工业区有不少加工厂,豆腐坊、海鲜加工、农产品加工、啤酒庄等等,各种与饮食相关的一应俱全,但规模都很小,并不生产对外销售的产品,只是自给自足。
平时开工率不高,通常是统计好村里的需求,然后按照需求量开工。
南易两人来到啤酒庄,在一个犹如盛开水般的容器前,拿杯子接了两个半杯的啤酒,碰杯之后,各自品尝。
“干爹,味道挺好的,就是喝着像澳洲的啤酒。”
“舌头很灵啊,设备和技术都是从玛格丽塔河谷引进的,就是啤酒花的种子也是从澳洲来的,绝对的纯血。”南易把杯子放回桌上,指了指农田区的方向,“等下我们过去看下啤酒花,还有一垄没摘。”
离开啤酒庄,两人又走向豆腐坊,看了一圈,一人喝半碗豆浆,接着走向下一个加工厂……
把整个工业区转了一圈,两人又来到农田区。
站在机耕道上,可以看见农田里好几种外形怪异的农机在有序地跑着,几台有人驾驶,有几台看外形就能知道肯定是无人驾驶,抬头往半空看,还能看见两架四翼无人机在飞。
机耕道的另一头,搭着两个遮阳帐篷,里面摆着三张桌子,在桌子前坐着几个年轻人盯着笔记本屏幕,在他们身边还站着两个女青年,手里各拿着个头不小的控制台。
他们是南陈村的新一代种地佬,统称农民,按岗位细分,又可以分成女飞手,村内代号不方,每一个都是国内农业大学毕业的本科生,又去康奈尔或瓦格宁根进行过深造,且在欧美大农场和日本小农场都有过实习经历,对大型集约化农业和小规模农业都有一定的认知。
看电脑屏幕的是操控手,村内代号欠电,学习经历和女飞手差不多,只不过欠电往往都有不错的游戏微操水平,换一个环境,也许会成长为网瘾少年,为了挽救他们,就需要上电击疗法,所以才有欠电这个代号。
范红豆看了一会,指着田里的一台农机问道:“干爹,那台搭载太阳能电板的是干嘛的?”
“啄木鸟智能机器人,太阳能供电,搭载卫星导航和视觉识别系统,主要用来除草和病虫检测,还是试验品,不管是导航还是识别的精度都不够高,智能方面也差一点,要整理更多的数据让它训练。”
“它的底盘看起来好复杂,目标作业环境不是平原?”
“不是,它将来是要上山打游击的。”南易往天上指了指,“这两个小家伙也是,主要针对山地,同样是试验品,想让它发挥大作用,天上要有无死角的卫星制导,身上要搭载相控阵雷达和高智能视觉识别系统,一个大工程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钱也得大把地砸。”
说着,南易转脸看向范红豆,“雷达交给你行不行?”
“行。”
“激光呢?”
“行。”
“很好,你的钱已经足够你个人享受,接下去,要更加卖力赚钱,做点有意义的事。”
“干爹,南国红豆现在就转型成高科技企业?”
“不急,慢慢来,还是先紧着赚钱,手里没有上千亿现金,想走高科技之路太难。”南易说着,带着范红豆往前走去,“明年春节,让若玢这丫头回来,我们仨碰一碰。她一门心思想上天,那就让她上天,我呢,负责种地,顺便再琢磨一下奔跑的粮食。”
“粮食奔跑?”范红豆狐疑道。
“你啊,对家里在研究的东西关心太少了。”
“嘻嘻。”
“蛞蝓知道吧?”
“知道啊,南宅院子里的水池壁上经常能看见。”
“嗯,海里面也有蛞蝓,学名就叫海蛞蝓,种类很多,目前科学界也没搞清楚到底有几种,在已知的里面,有一种叫叶羊,它的食物是海藻,当它吃掉海藻,海藻的叶绿素就会进入到它的体内,它就具备了光合作用的能力。
具体的我也不太懂,就不跟你细说了,总之叶羊的光合作用能力有很大的缺陷,并不能让它脱离进食,直接靠光合作用生存。
另外还有一种海蛞蝓叫绿叶海蛞蝓,它比叶羊就厉害多了,它不是靠吞噬海藻的叶绿素实现光合作用,而是劫持绿藻的基因,融合到自己的染色体里,你也可以理解为基因进化。
具备了光合作用能力的绿叶海蛞蝓,可以在不进食的情况下存活时间超过10个月,而它的最长寿命不过1年而已。意思就是说,它们一辈子只要吃一顿,就可以活到死为止。
不仅如此,海蛞蝓还是雌雄同体,呃……这个就不跟你细说了,你自己回去上网搜一下相关科学文献。”
范红豆嬉笑道:“干爹,我三十二了。”
“你啊,就是一百岁,在我眼里还是小丫头片子一个,还是我的干女儿,女大避父啊,我们之间有些话题还是不聊的好。”
范红豆不纠结之前的问题,而是把话题推进,“干爹,你想研究海蛞蝓?”
“不是想,而是已经在研究,我有一个可能不切实际的想法,就是通过研究海蛞蝓,培养出一种动植物同体的生物,幼年时期为动物,在它们身上有一个囊,储存着植物光合作用基因,把它们放出去,它们会自行寻找适合繁衍的地方,然后从动物变成植物,扎根在那里开花结果。
等果实成熟,它们又会从植物变回动物,把果实收入囊中,然后自动返回刻在它们基因里的目的地,清空囊中的果实,它们的生命就停留在那一刻。”
范红豆:“干爹,这样会不会太繁琐,为什么不直接是一种只需要光合作用就可以生长的动物呢?”
“我当然有想过,或许是饮食结构的原因作祟,我潜意识里更希望它是一种植物,而且,植物比动物应该更好控制一些,造成未知破坏的可能性更小。”
范红豆愣了愣,斟酌着说道:“这种技术想要实现,一定需要很长的时间研究吧?”
南易抚了抚范红豆的头发,“呵,不用这么小心翼翼,你完全可以说干爹是在痴人说梦,没关系的,我自己其实也没抱多大的希望。还好,研发费用不需要天文数字,干爹任性一次。”
“干爹,我精神上支持你,资金上也支持你。”范红豆真诚地说道。
“干爹只要你精神上的支持,资金不算了,你有你需要做的事,投入不会小。”
“若玢上天,干爹你入地,我负责下海?”
“大概还要更难一点,海陆空都是你要实现的目标。”南易在范红豆的肩膀上拍了拍,“等回去后咨询一下私企能不能从事火箭领域的研究开发,我的意思是纯私企,钱要花在刀刃上,没多余的浪费在其他莫名其妙的地方。”
“干爹,在国内从事火箭研究,主动权能一直在我们手里?”
“你再想想。”
南易又在范红豆的肩膀上拍了下,然后往田里的一台微型农机走去,留范红豆在原地思考。
来到田里,南易故意挡在微型农机的前面,农机感应到人形障碍物的存在,立刻口吐人言:“瘪犊子,干哈玩意啊,闪开。”
“哈哈,哪个孙子录的音。”南易笑了笑,往边上走了两步,让开农机前进的道路。
农机上并没有搭载智能语音系统,如同倒车时的“倒车请注意”,只要它感应到有人挡路,就会播放提醒录音,录音可以自行录制,粗口还是文明用语取决于使用者自己。
南易的目光从田里的每一台微型农机身上扫过,心里盘算着多久才能定下每台农机最终的削减和进化方案,后面又要亏损多久。
既然是微型农机,自然是针对小型地块开发,太过智能并不符合国情,毕竟每一个智能点都意味着成本。
在当下的务农行业,只有农民不把自己当人,不把劳动付出计入成本,种地才是一项能创造微薄利润的买卖,对他们这种没有多少保障的小买卖人来说,唯一可以大力投入的成本就是卖力气,别说农机,就是镰刀、锄头更新换代,都得掂量掂量。
从经济角度出发,把微型农机项目引入国内,是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结果只有特大亏损、严重亏损、亏损三选一,不说对外销售,就是自用,好像也不是太用得起。
南陈已经在筹谋进入农业领域,而且目标是高价值的经济作物种植,尽管如此,使用这些成本昂贵的微型农机依然是不可取的,综合计算农机的效率、寿命、维护成本,根本没有养职业化农民来得划算,哪怕在发工资之余,还给交社保、公积金。
不管是采用农机还是职业化农民,都无限推高了成本,以小规模化种植的方式来计算,就算一毛钱不挣,作物的终端销售价绝对不能低于4块/斤,且这种作物必须容易种植、收割、二次加工,不然就是瞎胡闹,在这儿烧钱玩。
“干爹,你在发愁?”
不知何时,范红豆来到南易身边。
“是啊,发愁,这些农机还不成熟,成本压不下来,看着热闹,不实用啊。”
“微型农机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干爹为什么不调整方向,开发大型农机?”
“你知道如何才能让农民实现快速富裕吗?”
“嗯?”
“修改名词解释,只有富裕的农民才能叫农民,其他的开除农籍,给他们换个称呼,可以找一个唯美一点的词汇,听着越顺耳越好,比如房东,有十八栋楼用来收租的房东。”
“干爹,你这主意太棒了。”
“棒吧?还有更棒的呢,国家正在搞退耕还林,这些农机却是主要应用于山地环境的,经济田上山,你干爹我头铁,没有随大流啊。”
“大流是什么?征农田盖小区,把农民变成房东?”
“嗯,不错的思路,二十年前,氾胜之研究所已经在研究水泥地面以及水磨石地面和地砖地面覆土种植法,还有厕所蘑菇培育法,要不了多久,城市居民就可以在他们的卫生间培植蘑菇,做到菌菇自给自足。”
“咦,干爹你说的太恶心了,厕所里长蘑菇,这得多不注意卫生才会长出来啊。”
“哈哈,这个话你可以说给若玢听,她三岁那年还从厕所里采了几朵蘑菇向我献宝。”
“嘿嘿,我要用这个嘲笑她。”
“别光想着这个,前面的那个问题想明白了?”
第1123章 杀功臣
“想明白了,干爹你不在意主动权,只看重参与权。”
“是的,万户不能再慢悠悠地搞秘密研究了,南非佬的猎鹰一号眼瞅着就要成功,万户再不发射自己的火箭,往后想募集资金就难了。若玢这丫头,现在正着急上火呢。”
“南氏即将走出银河系争霸的第一步?”
“对,欲称霸宇宙,必先称霸银河系,三十年内,我们要实现第一个小目标,走出地球,回老家看看。”南易拍了拍范红豆肩膀,“好好活,活它个三百岁,将来替干爹给银河护卫队的战友们上炷香。”
“嘿嘿,干爹你好幼稚。”范红豆乐不可支。
“幼稚就幼稚吧,走咯,去摘点老啤酒花回去做啤酒鸭吃。”南易拽着范红豆往啤酒花田的方向走去。
两人来到长条状的啤酒花田,在已经熟透的啤酒花中挑一些比较嫩的,若是找到嫩芽会直接送进嘴里品尝特有的清香和苦味。
一个上午,两人都在田间嬉戏,晌午时分,又去南陈完小看了看。
教学不用操心,南陈完小是在模仿文昌围完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谈不上是世界顶尖水平,但可以肯定是因材施教,一切以孩子为中心,按照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进行启发引导,争取让每个孩子把自己的天赋都点亮。
范红豆打一进入完小就有一种亲切感,这里的格局布置和文昌围完小差不多,氛围也类似,她仿佛又回到小学生涯。
南易走到墙边,用手抚摸墙上的青苔,幻想着孙子给爷爷卖弄在课桌上找到了爷爷当年刻下的字,在尿尿比赛中打破了爷爷当年创造的纪录。
世界变化太快,不是同一代人没有可以共鸣的点,能聊到一块,只能说明其中一方在尽量迁就另一方,唯有刻意,没有自然而然的共情。南陈完小所有的一切都按照百年的长度去规划,南易希望看到几代人的童年存在共鸣的点。
用比较市侩的思维解读,即南陈村富过三代,南陈完小特殊的教育模式非常之费钱,一个孩子念六年的开支,直接向培养一个飞行员看齐,并不具备普及的意义。
一个扎心的现实,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无法创造等同这笔开支的效益,只要世界的运行规则不发生大变化,只要南陈村的孩子们不沉迷于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越级挑战,稳扎稳打,厚积薄发,南陈村完全可以一步先,步步先,现在叫河东,三十年后改叫河西。
文青的感慨抒发结束,南易端着一个搪瓷缸去村里的情报中心(老年活动室)打探情报,老人组一个六几年就开始参与村里挖掘第一桶金的老叔,正在讲述当年在海上斗智斗勇的故事。
陈宗庆也在,抽着烟,听得津津有味。
老人不服老,过度贪恋权力,霸占着位子不肯下来,是阻碍村子继续往前发展的最大拦路虎,幸好,陈宗庆明事理,目光也深远,前年南易和他谈新老交替的事,两句话就通。
今年年初,双南控股的大权已经交到陈维宗的手里,陈宗庆这一代一个个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交棒,昨天南易退居二线之后,只有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的双南控股代表陈宗杰,还有比较独立的南陈建筑陈睿武两人还在一线,其他的已是退休状态,每个月领退休工资。
南易坐到陈宗庆旁边,轻声说道:“宗庆叔,我明天就走,要不要跟我去京城玩几天?”
“走不开,要带翰章、翰钊。”
陈维宗有三个孩子,长子陈翰章,次子陈翰钊,幺女陈翰清,取名严格按照字辈,两个儿子大一点,已经在南陈完小上学,陈翰清还小,跟在父母身边。
“在村里有什么好担心的。”
“京城再好,也没有孙子好,明年暑假我带三个孩子一起去京城。”
“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