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经济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中世纪经济史-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进行的。重犁则要求把大田安排成长条形式,以便更好地发挥耕作的效率; 

农户为了解决使用重犁而遇到的畜力不足问题,也往往相互联合,组成一个 

耕作队把牛并在一起使用,根据每人合伙的牛数分配犁田的行数。这样,重 


… Page 21…

犁的传播便逐渐破坏原有全部田间界标和私人产权。在此基础上,西欧产生 

了一种新的耕作制度——二圃制。在二圃制下,由方块地转化而来的长条形 

土地要求一个村庄的全部耕地分成两大块,一块秋播地,另一块休耕一年以 

便恢复地力。并且,在每一大块土地内私人所有的长条地之间不再设阻隔的 

东西。这样,二圃制在保持地力之外,还产生一种附带性后果:牲口经常被 

放在休耕地上吃草或放在收割完的土地上吃残梗剩粒。它们随吃随拉,为土 

地增添了肥料。这样,农耕和畜牧就有了一种更为密切的关系。到8世纪后 

期,在塞纳河和莱茵河中间肥沃的大平原上,又出现了一种更有效率的耕作 

制度——三圃制:一块地休耕;一块秋播地主要种小麦、黑麦和大麦;一块 

春播地大部分种植燕麦以及豆科植物。由于这种三圃制较二圃制更易耗费地 

力,所以它仅适合土壤天生较肥沃的地区。三圃制与二圃制相比较,其优点 

是:一年中两次种植作物,能获得较多的收获物;它使全年犁田的劳动力分 

布得更为均匀。但三圃制的实行,需要更多的土地以供轮种,这就引起了开 

垦荒地的巨大新浪潮。在找不到第三圃土地的地方或土壤贫瘠的地方,以及 

那些在既得利益阻止把现存的二圃土地分成三圃的地方,农民们则采用一种 

带有折衷性质的方案。他们把种植的土地分成两块,一块春天播种,另一块 

秋天播种。三圃制的推行和燕麦种植的增加,使马的饲养更加普遍,并开始 

把马作为畜力用到农业和其他生产活动上;这是因为燕麦是喂马的最好谷 

物,而燕麦的必要剩余部分是在三圃制的春季种植中生产的。由于马的敏捷 

快速使得在耙地时盖好种子、压碎泥块和碾平场地、便于收获等工作上特别 

节省时间,于是,到11世纪中期,一种新型的长齿耙便被发明出来。当然, 

马的广泛运用还必须有相应的技术的进步,如套马方法的改进。较早形式的 

套马方法和套牛差不多,由于马的脖子被勒紧,一对套上轭具的马只能拉总 

重量不超过500磅的东西。8世纪时,中国和中亚的较为先进的套马法已传 

到西欧。9世纪初,套马方法有了进一步改进。即把一副固定的轭用车杆或 

挽带系在车辆或其它农具上。到这时,马才能用来干田间重活或供驮运之用。 

其它如马蹄铁和车前横木的发明对于发挥马的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西欧北部地区的农业技术的发展到 11世纪中期开始停顿下来。与此同 

时,意大利北部却开始表现出明显的进步。在此之前,意大利农业的进步主 

要表现为一些作物和动物的引入。大约600年时,水牛从印度传入,并运用 

于农业生产。9世纪时,高粱从南部非洲传入。10世纪后期,桑树和蚕辗转 

从中国传来。稍迟的某个时期,一种含蛋白质十分丰富的硬粒小麦也从伊斯 

兰传入。但在意大利乃至沿地中海的整个西欧南部地区,由于气候和土壤的 

原因,就像重犁一样,三圃制也没有被广泛采用,从而也不可能在农耕中从 

用牛转向用马。12至13世纪时,意大利的波河流域开挖了两条较大的运河, 

并形成完善的灌溉网络。这时,意大利人的园艺技术也有很大进步。在此基 

础上,意大利的水果和蔬菜种植有很大发展,如甜瓜、芦笋、杏子等。随着 

这些东西向北部地区传播,西欧人的食物大大丰富。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技术的进步,西欧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从12世纪 

初开始直到13世纪中期,从大西洋沿岸直到第聂伯河的整个西欧北部地区, 

成为一个农业繁荣区域,意大利和其它南部地区也不同程度地呈现出繁荣景 

象。耕地被大量地开垦出来,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小麦的收成和种子的比例 

一般都能达到6∶1,有的领地甚至达到15∶1。农业生产还呈现出多样化, 

葡萄和其它水果的种植随处可见。13世纪时,法国的每个城市都有环城的葡 


… Page 22…

萄园地带。牲畜的饲养也极为常见。在英格兰沿森林和沼泽边缘一带地方, 

在大陆的山区和沿地中海的意大利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以及法国南部,畜牧 

业都达到很大规模。饲养的主要牲畜是绵羊和乳牛。 

     13世纪中期前后,西欧的人口达到高峰,而土地的开垦趋于极限。此后, 

不少土地因施肥不足、使用过度和休耕不够不得不再次荒废。由于气候的日 

益恶劣和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的平均收获量大大降低,生态环境受到很大破 

坏。因此,从14世纪初开始,饥荒和疫病接连发生,特别是1348至1350 

年的鼠疫流行,造成大量人口死亡,死亡率约占总人口的25%。所有这一切, 

都使14至15世纪中期西欧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和村落都出现明 

显的倒退景象。1440年以后开始出现恢复迹象,但进展是缓慢的。 

     16世纪至中世纪结束,西欧的农业生产状况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在 

封建庄园基本瓦解、小土地持有占优势、工商业较发达的地区如尼德兰、英 

格兰、法国北部等地,无论在生产结构还是耕作技术上都有显著进步。在另 

外一些地区如西班牙、意大利、德意志东部等地,由于封建剥削较沉重,或 

是农民在土地经营上依然缺乏独立性,农业生产处于停滞状态。 

     尼德兰是这一时期西欧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围海造田的面积不断扩大, 

牲畜饲养及奶制品生产得到很大增长。土壤肥力因牲畜饲养保障了肥料供应 

而大大提高。作物品种呈多样化,除种植一定数量的谷物外,由于麻纺织业 

的发展,亚麻种植日趋增长,另外还引种了多种染料作物如茜草、菘兰等。 

马铃薯的引种也取得成功。尼德兰在耕作制度上也有创新,把饲草和豆类纳 

入了轮作周期中。如在佛兰德尔,自16世纪中期起,就实行四圃轮作,第一 

年和第三年种豆类,第二年种冬季谷物——小麦和大麦,第四年种春季谷物 

——大麦或燕麦。随着牲畜饲养业的发展,谷物与饲草的轮种也逐步盛行起 

来,这样,既保证了牲畜的饲料,也提高了谷物的产量。此外,尼德兰还出 

现了六圃轮作。 

     这一时期,英国的农业以英格兰最为发达,苏格兰次之,爱尔兰最落后。 

在英格兰,由于土地经营方式中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大租佃农场逐步发展起 

来,农业生产日益适应市场的需要,种植方法、耕作技术得以改进,经济效 

益提高。这时,大量资本用于改进农田设施如兴修水利等,芜菁、羽扇豆、 

三叶草(苜蓿)等新的农作物从美洲引种到英格兰各地。这里的农场主们还 

学习尼德兰的先进经验,把饲草引进轮作制中。由于毛织业的增长和圈地运 

动的发展,羊的饲养呈现一派兴旺景象。牛群也日益增多,牛奶的产量随之 

上升。在耕作制度方面,广泛结合种植豆类的四圃、六圃或更多圃的轮作制 

在17世纪之前就已实行了。到17世纪时,最被广泛采用的是10年或12年 

的轮作制,并且视土壤类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变异形式。在苏格兰及其以北 

地区,主要从事森林采伐和放牧,大麦是最重要的农作物。耕作方法一般采 

用内田——外田制:内田(通常占可耕地的1/3),一年种大麦,两年种燕 

麦和夏大麦,以后豆类纳入了轮作;外田则在有收益时种燕麦,以后作为牧 

地。外田之外是荒地,通常在烧荒后种几年燕麦。在爱尔兰,农业生产的进 

步不明显,农民依然固守着传统的三圃制。 

     法国的农业生产也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在北部地区,畜牧业和饲草种 

植日益重要。在诺曼底和布列坦尼等具有天然牧场的地区,牲畜饲养成为农 

民们的主要生产活动。即使是那些适宜种植谷物的地区,在主要种植谷物和 

一些经济作物的同时,也尽可能发展一些牲畜的饲养。相应地,那些适宜牲 


… Page 23…

畜饲养地区的轮作方法,也从三圃制或二圃制逐渐转向复杂的轮作制,将豆 

类和饲草引入轮作。在南部的沿地中海地区,16世纪时广泛种植葡萄,谷物 

的种植也呈现多样化,但农业技术和耕作制度都没有多大的改进。 

     德意志的中西部地区,与尼德兰、英格兰、法国北部有着类似的进步。 

但德意志的东部以及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等地,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没 

有明显的进步。只是在16世纪末时,玉米从美洲引种到西班牙、葡萄牙,并 

广泛传播开来,从而使这些地方的休耕地大为减少。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手工业是10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手 

工业依附于农业,几乎不存在独立的手工业者。但从9世纪开始,一些封建 

庄园或修道院里,也有不少在各种作坊里主要从事手工业劳动的农奴。这些 

人的生活部分依靠从小块土地上收获的粮食,部分依靠他们的手工业品。他 

们用手工业品向领主交租,也用他们自己生产的产品换取粮食和其它一些生 

活必需品;有时为顾客进行来料加工,并收取费用。在那些较小的庄园,作 

坊比较简单,一般只有面包房、酿造房、榨油房。规模较大的庄园或教会修 

道院,作坊里往往拥有各种行业的手艺工匠。例如,9世纪前期制订的一份 

圣加尔修道院及其四周一群外部建筑物的计划草案中,表明有一座手工作 

坊,内部划分成鞣皮匠,鞋匠、马鞍匠、铁匠、制剑盾匠、木匠和漂洗工的 

工作室与寝室。与酿酒房相连的是一间较大的木工场,其中专门留有一块空 

地为制造琵琶桶之用。这一时期,在出产食盐的地方,由于有巨额的需求, 

也可能存在食盐的专门生产。 

     10世纪开始,随着交换的发展和手工业技术的进步,那些有熟练手艺的 

农奴越来越不愿承受庄园对他们的束缚。他们借机逃出庄园,在交通便利而 

又较为安全的地方聚居起来生产。他们把手工业品卖给农村,买进农村的粮 

食和原料。这样,独立的手工业开始在城市及其附近发展起来,作为手工业 

和商业中心的城市也不断成长起来。一些封建领主看到城市可以提供多种多 

样的商品和租税收入,也千方百计招引其它庄园逃亡的农奴、手工业者到自 

己的领地上从事手工业生产,这在客观上也加速了城市的成长和手工业的发 

展。在那些新兴的城市里,同行业的手工业作坊通常集中在一条街上,形成 

铜匠街、皮革匠街、首饰匠街等。但最初的城市手工业者大多还保持从前的 

生活方式。他们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同时,又兼顾农业,在城外或城内保持 

一块耕地或菜园,还饲养一些家畜家禽。 

     11至15世纪,西欧各地的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这首先表现在手工 

业技术的不断提高方面。大约11世纪前后,人们开始把水力运用到手工业生 

产的各个行业。11世纪以前,水车就已经被用于磨麦芽制造啤酒。11世纪中 

期,水车又被广泛用来加工大麻纤维和漂洗布匹。这一技术进步彻底改变了 

纺织业,致使英格兰的纺织业中心在13世纪时从东南地区移到西北地区,原 

因是那里更易找到安装水车的地点。在冶铁方面,水力也日益发挥出巨大作 

用。1028年在德意志南部出现了用水轮带动锻炉的铁锤和风箱。1135年在奥 

地利出现了用水力带动的矿石捣碎机。13世纪时,西欧各地普遍出现了铁匠 

锻炉机械化的证据。1384年在列日生产出铸铁。1351年在奥格斯堡利用水力 

来拉铁丝。在1443年时,水车已被用来进行金属切削。在纺织业和冶铁业之 

外,其他行业的手工业作坊也相继更新了技术,从而能够以水力为动力进行 

生产。例如,1135年在巴黎附近建立的鞣草厂和1204年在诺曼底诞生的一 


… Page 24…

家锯木厂都以水力为动力。在 1433年多芬还出现了用水力驱动的车床。总 

之,到了15世纪时,水力已被广泛地运用于各行各业的手工业生产。此外, 

人们也开始把潮汐和风力作为动力加以运用。1044年,威尼斯建造了一座潮 

汐工厂。1185年,英国约克郡出现了水平轴的风车,这一发明在此后传播到 

西欧各地。 

    在水力被广泛运用的同时,机械设计方面也有显著进步。能把往返运动 

与不断旋转运动连接起来的基本工具是曲柄。这种工具在中国汉代就已被发 

明,但在西欧,最早出现是在9世纪中期,直到12世纪才被广泛运用。1335 

年又出现了复式曲柄,但到 15世纪,人们才真正认识到它的价值。大约在 

1440年,德意志和意大利的机器已使用复式曲柄和连杆。凸轮是另一种重要 

的机械零件,它是后来全部自动化的基础。大约在1235年时这种凸轮被安装 

到皮卡尔的一部锯木机上。这种锯的向前冲程受连接在水车轴心上的凸轮带 

动,回程则依靠一个早期的弹簧;而轴心上一个带尖齿的轮子则作为添料机 

用以保持木料紧压着锯子。14世纪时,人们又掌握了机械时钟的原理,机械 

时钟因此迅速传遍全欧洲,从而使钟表业作为一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